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早已超越传统的知识灌输,更迫切地呼唤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科之一,更应当紧密贴合思政理念,通过语文课程的引领,激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引导其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道德观念。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是迎接新时代教育挑战的需要,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为构建更具有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意义
(一)培养正确价值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途径。语文并非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的媒介。通过精心选择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作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往往是价值观传递的生动表现。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正直、勇敢、宽容等价值观念的深刻内涵,汲取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整合课程思政和语文教学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品德方面进行熏陶,在价值观上更能够树立正确的取向。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将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学材料,学生得以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学生将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这种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情感、价值观的共鸣。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学到语言的韵律和表达技巧,更是在情感共鸣中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兴趣。这种全面融合有助于建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形成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得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更具坚定的立足点,而非盲目追求外来文化。
(三)引导正确言论表达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写作技巧,更是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观点、尊重他人意见的能力。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通过选择具有社会问题意识的文学作品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价值取向的深度讨论,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关于社会的信息,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观点,尊重他人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论技巧以及正确的言论表达能力。通过将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不仅仅学到语言知识,更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难点
(一)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平衡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为主,强调对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的深入理解。而思政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更为综合和全面的素养培养。这一平衡难题首先在于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和教学目标,同时具备对思政内容的系统认识,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还需在思政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必须审慎挑选那些既有语文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道德道德的思考的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既能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渗透。
(二)学生接受度普遍偏低
学生接受度普遍偏低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小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层面的特定发展阶段。首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相对有限。思政内容通常涉及到复杂的社会、道德观念,对学生而言可能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其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在建构个体认同和价值观的阶段,对于对于涉及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学生更容易对这些内容感到陌生和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整合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选择更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教材,将抽象的思政概念融入到与学生日常经验相关的情境中,提高思政内容的接受度。
(三)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评价体系的不够健全主要源于传统语文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差异。传统语文教学以语言技能和文学知识的掌握为主要评价目标,往往通过考试和测验来量化学生的成绩。而课程思政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价值观和全面素质,需要更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反映学生在综合素质和思政方面的表现。由于这两者之间的目标差异,传统评价体系很难全面衡量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学评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需要建立符合整合教学特点的评价体系,超越传统语文评价的范畴,引入更全面的评价元素,对整合教学的目标有清晰的认知,确保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语文学科和思政内容方面的发展。
三、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途径
(一)选用具有思政意义的课本教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通过精心挑选包含道德、社会责任和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思政内容。这样的教材不仅仅传递语言知识,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反映社会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例,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悲剧,涉及到侵略、文化破坏等多个方面,适合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学的形式更加直观地感受这段历史,引发对侵略、文化保护的深刻思考。通过深度解读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毁灭的原因,进而引发对侵略的痛恨和对文化保护的重视。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圆明园毁灭的真实情景,增强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同时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
为了深化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结合社会热点、伦理道德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表达,旨在培养其思辨和表达能力,使之在语文学科中更全面地体验到思政内容的引导,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如环境污染、贫困问题等,通过写作,表达对这一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对价值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如何平衡?”等,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此外,还可以设计与个人人生体验相关的写作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困惑和感悟,让学生在文字表达中更好地体验到思政内容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形成对人生、价值观的更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引入文化传统思想融合教育
文化传统思想融合教育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提供了有益途径。选择古代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如仁爱、孝道、忠诚,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提升了语文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对文学、历史的热爱。此外,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学作品,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种学习过程有助于提升审美情操和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文化传统思想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学生更加坚定地立足于本土文化,形成独立而深厚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更具坚定的立足点,而非盲目追求外来文化,从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
结语:
总之,通过对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不仅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更是对教育理念的积极拓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求塑造具有积极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能够在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平衡点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全面发展,更是为构建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的路径,推动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具有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吕银芳,郝玉清.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J].教师, 2023(3):15-17.
[2] 汪思思.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时代教育:下旬, 2020(12):0223-0223.
[3] 张黎霞.小学思政课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探索[J].甘肃教育, 2020(9):1.
[4] 林依璇,季旭峰.课程思政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探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