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社会中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也意味着,社会中各领域对于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遵循核心素养理念,积极做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其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应当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结合学生思维发展认知以及学习需求,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丰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述
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指那些不以叙述性或论述性为主的文本内容,如图表、说明书、表格、图画等。通常来说,这一类文本有着结构独特、形式多样、信息分散的特点。而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不同的文本进行综合性阅读,整理其中存在的关键信息,并运用综合思维能力进行理解和解读。
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实践,以此拓展思维认知,提高综合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极其重要。
(一)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多,围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于初中生而言,具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时,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
(二)增强综合思维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这类文本供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特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分析,从而让学生得到锻炼。这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即使学生面对多种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也能进行一一整理,找出其中存在的关键信息并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连续性文本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这对于拓展学生思维认知、增强学生知识视野极其有帮助。
3、实现跨学科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作为主体,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在语文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此实现跨学科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因为非连续性文本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接触这一类文本时,便能从不同的文本形式中获取不同的信息,这就使得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结合,能够让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殊性对学生阅读能力有着一定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在面对非连续性文本时,可能缺乏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能力和跨文本的联想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将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整理,进而影响了阅读理解,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阅读心态以及兴趣,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存在过于依赖表面理解,缺乏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情况下,无法使学生在面对非连续性文本时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也无法使他们更好地挖掘文本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部分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连续文本教学模式,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学生在理解非连续性文本时,无法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式,影响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析,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教学活动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四、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一)提供多样内容,实现信息整合
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信息整合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确保学生能够面对诸多非连续性文本时,能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结合所学内容整理出关键信息,以此建立起对分连续性文本的整体认识。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方面出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内容,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以此进行信息之间的互相连通,逐步建立起对整体的认知。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时,本篇课文是史铁生所写的一篇关于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十分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为其所做的一些平常小事,也正是因为这些小事为读者诠释了什么是母爱。课文不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更是对人生的感悟。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本篇课文作为编写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重点文章,意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让学生能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从而给学生做一次爱的洗礼,让学生在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后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本篇课文的“预习”部分,让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非连续性文本时,初步了解本篇课文的作者以及生平事迹,初步感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和情感。紧接着,教师又可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所出现的一幅插图,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之一。插图中的史铁生有着十分开朗的笑容,而文章所写的故事又十分凝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后,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作者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知下,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后,为了便于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整篇课文,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拆分成多个部分,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母亲关心“我”的几件事,并以表格的方式列在笔记本上。或为学生提供一些细节描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让学生对这一细节描写进行赏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多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找到关键信息,了解作者与母亲之间所发生的事,感受作者在怀念母亲时的整体感受。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整合能力,以及掌握一定阅读技巧。
(二)设计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本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活动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面对多种非连续性文本时进行思考和分析,整理出关键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比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该活动的主题是“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结合这一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就这些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从中找到关键信息,提高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问卷调查活动,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如“班级学生读书统计表”“年级学生读书时间总结图”“一周阅读计划”等,让学生自主阅读,将教师所给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打乱重组并整合,设计出一个完整的问卷调查表。然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学生所填写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并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语文的魅力,能够系统性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一方面来说,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目标基本一致,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每位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学生思维认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整合关键信息,实现深度学习,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郜丽萍.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大庆社会科学, 2022(6):144-147.
[2] 牛桂莲.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 2021(9):49-50.
[3] 朱舟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000(002):247.
[4] 李宁.借助比较和联系 发挥文本合力——核心素养下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整合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2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