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中音乐;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正文
引言:高中音乐教师在教育期间需组织丰富的情感教学项目,引进多元学科内容,带领学生从多个视角参与深层次互动学习。教师需要立足于情感教育的现实需求,重构教育课堂生态模式和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高中音乐情感教育原则
音乐学科具备较强的艺术性、人文性、历史性和思想性,教师需开展情感教育来带领学生进行高品质学习,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并领悟其中的核心思想。在此期间,教师应当秉承生本管理原则,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教师需尊重学生在性格爱好方面的差异,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也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通过播放美妙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世界,激发其情感和情绪。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音乐和技巧知识层面,还需要探寻背后的情感思想和底层逻辑,产生情感共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做到协调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引进互动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引进实践项目来带领学生参与互动学习。总之,高中音乐教师需要结合上述原则,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指导,使教育品质和效率得到提升。
二、高中音乐情感教育策略
(一)创设情感温馨的课堂氛围
高中音乐教师需要创设情感温馨的课堂氛围,在整个课堂环境中包含和谐、互动的多元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情感的温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带领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索环节获取良好的情感熏陶、感染和影响。在该环节,教师需投入到教学中,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情感引导下进入到音乐世界,并建立起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感受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活动,比如结合音乐游戏、角色扮演、艺术创作,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情感和美感。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符合教学主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但是,教师也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其相应的情感支持、关怀和帮助,引导学生调节情绪,增强情感的稳定性。总之,教师应当在音乐课堂上创设温馨的情感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获取良好的情感启发和思想引导。
(二)在音乐鉴赏中融合情感教育
音乐鉴赏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老师在鉴赏课堂上可以开展情感指导,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开课前,教师可以介绍故事、历史背景,使其能够对音乐创作形成初步的感知理解,并且在鉴赏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心聆听音乐,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在鉴赏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分享情感,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知。而为了提高音乐鉴赏教育品质,教师还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音乐作品、视频、图片等多元化元素,给学生呈现一个更加生动、直观的音乐世界。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音乐情感,比如模拟音乐会现场、角色扮演。此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在音乐赏析活动中引进其他艺术形式,如配乐诗朗诵、音乐绘画,在鉴赏学习环节获取到更加丰富的体验。
例如,“谁不说俺家乡好”作为电影《红日》的插曲,情感丰富,旋律动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在初始阶段,教师需简要介绍电影《红日》的故事梗概,突出歌曲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如作曲家、作词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歌曲与电影情节的关联。并且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让学生先整体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分析歌曲的结构,如主歌、副歌等部分,并指出各部分的情感表达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和声的丰富性等,感受这些元素如何共同营造歌曲的情感氛围。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想象歌曲所描绘的家乡景象,如田野、河流、炊烟等,与歌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分享一些与家乡相关的个人经历或故事,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进行情感表达,教师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可以从旋律、歌词、情感等方面入手,用语言表达出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体验和联想,而教师可以在该环节补充和深化对歌曲的理解,如歌曲的文化内涵、创作背景等。
(三)注重情感教育的过程性
高中音乐教师开展情感教育需要实施对学生的过程性引导,具体来说,情感教育具备一个漫长的闭环,学生需要初步感知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中获取到初步的情感认知,再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探究和理解领悟,在经历某一些真实的体验之后,获取到良好的启发和感悟,进而才能够真正意义完成音乐情感教育的闭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情感教育的过程性指标,引进过程性导学方案,关注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各种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实施对学生常态化的情感教育,比如利用短视频,编辑与情感教育相关的音乐专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持续性学习,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短视频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歌曲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或者简要剖析并展示歌曲中的某个片段,以短视频教学的方式来带动学生进行持续学习。学生在闲暇之余或者在生活空闲的时间,可以拿出手机进行简易化学习,借此可以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最终也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情感指导。当学生将知识理论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能够将其串接融合在一起,最终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更为深层次的情感认知。
例如,在“母亲教我的歌”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歌曲的主题进行深层次理解领悟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将歌曲歌词拆分为多个片段,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动态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短视频资料的指引,掌握歌曲旋律、节奏、歌词;同时在短视频的引领下,学生能够通过视频更加深层次理解领悟歌词中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借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获取良好的启发和思想指引。在短视频中,教师可以融合母子之间相处的瞬间,串接歌词歌曲,带领学生开展常态化学习,在一分钟的时间展示温馨的画面,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通过此类过程性引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四)开展情感专题教学
情感专题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概念进行融合探究,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理论和经验融合互动在一起,学生在专题学习探索环节将获取到更加深刻的感触和体验。在专题活动中,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即需要确定高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理论,还需要引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表达情感。在具体目标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同时从核心素养中剖析出情感元素,表达出对歌曲的理解和认知。在专题项目中,教师需选取具备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音乐作品,组织专题任务群学习,挑选具备相同专题以及相同主题意义的音乐篇章,带领学生从某一视角参与情感探究,让学生在某一专题板块融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参与融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通过布置任务群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某一类歌曲创作技巧方法的同时,使其能够对该类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情感意境、情感理论进行深层次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在高中音乐教学的“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情感专题教学成为连接知识传授与学生情感体验的桥梁。在教学之初,教师需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除了传授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特征等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汉族民歌中,如《澧水船夫号子》中的劳动热情、《孟姜女》中的爱情悲歌等,都是情感教学的宝贵资源。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如《辽阔的草原》的宽广情怀、《宗巴朗松》的宗教色彩等,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两大板块下,教师需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组织专题任务群学习。例如,在汉族民歌部分,教师可以选取《澧水船夫号子》和《孟姜女》两首歌曲,组成“劳动与爱情”的情感专题,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视角去探寻歌曲中的情感元素。在少数民族民歌部分,教师可以以《辽阔的草原》和《宗巴朗松》为例,组成“自然与信仰”的情感专题,让学生体验不同民族对自然和信仰的敬畏与赞美。在专题任务群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融入学习过程,例如,在“劳动与爱情”专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劳动经历和爱情故事,与歌曲中的情感元素产生共鸣;在“自然与信仰”专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和信仰的理解和体验,与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相互印证。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高中音乐教学期间,教师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情感研学项目,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整合多个专题以及多个任务群,指导学生参与互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燕.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48).
[2]付爱红,付爱玲.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 000(001):P.101-102.
[3]刘颖肄.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浅析[J]. 2021.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1.06.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