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自我效能;相关性研究
正文
课题名称:居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困难和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编号:2023064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高发的心脏疾病,与冠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动脉高压等原因密切相关,患者处于心肌长期超负荷状态,需长期治疗,控制病情进展[1]。慢性心力衰竭可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老年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对欠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所下降,且患者存在自我效能欠佳的问题,但是两者的相关性有待明确[2]。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23年10月至24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析了老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现状,并对比分析了自我管理水平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旨在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便于指导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可为国内外类似的医疗保健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10月至24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63~82岁,平均72.53±9.46岁,病程2~10年,平均8.05±1.89年;体质量指数18~32 kg/m2,平均24.95±6.89kg/m2。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本地区长住居民,临床诊断明确;⑵年龄≥60岁;⑶《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3];⑷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患者昏迷或意识不清晰者;⑵肝肾功能损伤者;⑶继发性心脏病者;⑷无法耐受治疗者;⑸无法配合调查或中途失访等。
1.3方法
收集患者个体信息,如家庭地址、基础疾病、日常生活习惯等。有两名工作人员实施
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评定培训,完成各位患者的问卷调查。采用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信度0.90,效度0.89,该量表包含心理与社会适应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饮食管理共4个方面,20个条目,总分20 ~80分,评分越高,则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评分48~64分为自我管理水平良好,评分≥65分为自我管理水平优秀,评分≤47分为自我管理水平较低;(自我管理水平优秀+良好者)/样本数×100.00%=自我管理水平优良率
[4]。采用自我效能量表,信度0.90,效度0.89,该量表包含患者对症状管理的信心(管理健康问题、情绪控制、疲劳控制、疼痛不适控制)和对疾病共性管理的信心(自我保健和遵医用药)共两部分,每个项目评分0~10分,总分0~60分,评分越高,则自我效能越高,自我效能越高;评分36~48分为自我效能良好,评分≥49分为自我效能优秀,评分≤35分为自我效能差;(自我效能优秀+良好者)/样本数×100.00%=自我效能优良率[5]。患者或家属填写完成后,逐一核对问卷,提醒患者或家属及时填写漏项、空项等,80例患者共收回自我管理问卷80份和自我效能问卷80份。
1.4观察指标
统计80例患者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评定结果,汇总各项评分情况,并统计自我管理水平优良率,对比分析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和差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情况,并对比两者自我效能优良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 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调查问卷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自我管理水平评估
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总分为45 ~56分,平均值为(50.53±5.36)分,见表1。80例患者中,其中自我管理水平良好者占比最高(52.50%),其次为自我管理水平较低者(28.75%),自我管理水平优秀者占比最低(18.75%),自我管理水平优良率为(71.25%)。见表2。
表1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比较(±s,分)
指标 | 评定范围 | 平均值 |
心理与社会适应管理 | 12~19 | 15.42±3.39 |
药物管理 | 11~18 | 14.56±3.42 |
症状管理 | 12~18 | 14.93±2.86 |
饮食管理 | 11~19 | 14.87±3.75 |
总分 | 45~56 | 50.53±5.36 |
表2自我管理水平比较(±s)
指标 | 例数 | 百分比(%) |
良好 | 42 | 52.50(42/80) |
优秀 | 15 | 18.75(15/80) |
差 | 23 | 28.75(23/80) |
优良合计 | 57 | 71.25(57/80) |
2.2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和差者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自我效能水平评分(48.61±7.69分)显著高于自我管理水平差者(33.69±8.26分)(P<0.05)。见表3。
表3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和差者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指标 | 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n=57) | 自我管理水平差者(n=33) | t | p | |
患者对症状管理的信心 | 管理健康问题 | 7.89±1.75 | 5.26±1.13 | 8.639 | <0.001 |
情绪控制 | 7.92±1.82 | 6.15±1.43 | 7.152 | <0.001 | |
疲劳控制 | 7.02±1.56 | 5.89±1.56 | 7.263 | <0.001 | |
疼痛不适控制 | 7.86±1.58 | 6.83±1.45 | 8.496 | <0.001 | |
对疾病共性管理的信心 | 自我保健 | 7.58±1.76 | 5.92±1.75 | 8.679 | <0.001 |
遵医用药 | 7.65±1.83 | 6.02±1.75 | 7.465 | <0.001 | |
总分 | 48.61±7.69 | 33.69±8.26 | 19.039 | <0.001 |
2.3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和差者自我效能优良率比较
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自我效能良好者(54.39%)和优秀者占比(29.82%)显著高于自我管理水平差者(26.09%、8.70%)(P<0.05)。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自我效能优良率(84.21%)显著高于自我管理水平差者(37.79%)(P<0.05)。见表4。
表4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和差者自我效能优良率比较(±s)
指标 | 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n=57) | 自我管理水平差者(n=23) | χ2 | p |
良好 | 54.39(31/57) | 26.09(6/23) | 12.932 | <0.001 |
优秀 | 29.82(17/57) | 8.70(2/23) | 6.029 | <0.001 |
差 | 15.79(9/57) | 65.22(15/23) | 8.147 | <0.001 |
优良合计 | 84.21(48/57) | 37.79(8/23) | 17.419 | <0.001 |
2.4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我管理水平与自我效能水平正相关性(r值=0.416,p<0.001);见表4。
表4自我效能水平比较(±s,分)
指标 | 自我效能水平 | |
r值 | p值 | |
自我管理水平 | 0.416 | <0.001 |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类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心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可引发肺心病、液体储留等并发症,同时可增加致死性心脏事件发生风险,需积极治疗,控制心衰进展,以改善患者预后[6]。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占比较高,该群体治疗依从性不足,较多患者无法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治疗,自我管理水平欠佳,缺少治疗信心,对于患者规范治疗较为不利[7]。本次研究追踪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发现,患者自我管理评分平均值为(50.53±5.36)分,其中自我管理水平良好者占比最高(52.50%),自我管理水平优秀者占比最低(18.75%),自我管理水平优良率仅为71.25%,可知该患者群体的自我管理水平不高,对于患者日常治疗较为不利,需积极强化相关干预措施。
近年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相关临床研究发现,自我管理水平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行为或信心,可影响患者在某些方面的行为强度、持续时间等,对患者自我效能存在一定影响,但是两者具体相关性有待明确[8,9]。为此,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了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和差者自我效能水平,结果发现,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自我效能水平评分(48.61±7.69分)显著高于自我管理水平差者且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自我效能优良率(84.21%)显著高于自我管理水平差者(37.79%),且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我管理水平与自我效能水平正相关性,可知自我管理水平优良者自我效能水平相对较好,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要积极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患者治疗信息,提升患者健康行为水平,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更好的控制心衰进程,进而改善患者预后。通过深入研究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可以为医疗保健机构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估手段,优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评估的应用也具有产业化可行性,可以开发相关的医疗辅助设备和软件,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自我管理工具,实现产业化落地,可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公共卫生部门,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欠佳,且自我管理水平与自我效能存在相关性,需积极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患者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陈小蓉,黄少鹏. 导向式生态学延续护理在提高CCU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及QOL生活质量的效果 [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 (03): 113-115.
[2]张艳,杨梅,卢寒梅. 以敏感指标构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CHF合并AF患者健康行为水平、自我效能感及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 (13): 41-44.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4, 23(06):549-577.
[4]程小梅,蒋娟妹,蔡静.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 (24): 75-78.
[5]郑淑云,宋再滢,张犇,等. 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的集束化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2 (04): 514-518.
[6]吴婧梅,谢颖,黄连娇.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症状管理对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1, 25 (15): 2126-2127.
[7]李景枫,陈文佳,迟锦玉,等. 哈尔滨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1, 42 (01): 15-19.
[8]苏晓英,王彩虹. 出院后团队信息化管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体质量管理行为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 5 (23): 164-166.
[9]张晓菲,孙娟,宋方方,等. 基于认知适应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 [J]. 中国临床护理, 2023, 15 (06): 366-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