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张素敏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实验学校 河北 邯郸 056500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育人作用和人文精神,它反映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的特征,对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当中,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将传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寻找到它在新时代之下新的发展方向,以此强化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应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加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基于此,从“全维度推进,彰显革命文化教育综合性”和“多策略赋能,提升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两个方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的策略进行探究。增强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建立文化自信,以教材中的革命题材课文为基础,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结合发展

正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使得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精力基本都集中在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当中。但语文是对文字的学习、对文章的理解,它需要在一个有意境、有氛围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就是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传统社会当中,任何一位诗人都特别重视对诗歌意境的创设,也特别重视在诗歌和文章当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也会促进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建设。

传统文化当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行为操守和情感情绪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心、从情感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培养出高素质的语文人才,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当中健康全面地发展和进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渗透到识字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弘扬和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当中,它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神秘和魅力。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从人民的劳动生活当中起源,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汉字当中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天地人”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写和读“天、地、人、你、我、他”六个生字。以本课的“人”字为例,在这个字刚刚诞生的时候,它只表示人的形态,并没有其他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思想文化的产生,大家都开始思考如何做好一个“人”,使得它的内涵日益丰富,其中蕴含的意义也有了质的提升。再比如“天”,我国古代先民创造出这个字只是为了记录气候的变化,而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思想的变革,“天”这个字当中又包含了极为丰富和浓重的宗教和幻想色彩,人们开始思考在天之外、在天之中隐藏了什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通过对文字演变过程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意蕴和魅力。

另外,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生字的认识和掌握,也要注意带领学生写好汉字的横平竖直,要将汉字的笔画书写正确,并要写得美观,以此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行得端坐得正”,并能够将其延伸到做人处事当中。

(二)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当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欣赏,以此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例如,语文教材当中不仅包含众多古诗词,也包含一些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书籍,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韵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可以播放一些内容考究的纪录片或电视剧,先让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了解。随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想象这些文章当中描绘的场景,让他们能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的认识,以此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厚内涵。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望庐山瀑布》为例,诗人李白运用了极为精练的语句描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描写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写意山水图。诗歌的前两句通过描写紫色烟霞和瀑布呈现了一幅写意的静态景观,后两句通过“直”“落”“三千尺”“银河”等字词描写了一幅壮丽的动态景观,能够引发起学生对于庐山瀑布的想象,并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理解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和想象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延伸到“庐山文化”当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庐山是中国田园诗、中国山水诗、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灵感来源,并且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集五教于一山。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提升其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阅读弘扬传统文化,要走进学习和生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下大量的写作素材,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建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当中,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让他们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了解中华文明。

以部编版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为例,这些寓言故事简单的语言当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哲理,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及时补救错误和不急于求成的重要性,进而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其人格修养。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故事或者古典书籍当中一些有名的人物故事,例如孔子讲学、曹冲称象、林冲风雪山神庙等,让他们能够对中国历史当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促进其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国古典课外书籍或者一些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以此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意象,培养学生的中华审美情趣,并在无形当中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四)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培养高尚品格情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就会接触到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这些简单的古诗词当中可能隐藏了极为深远的意境和富有哲理的思想,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理念。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为例,其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描写出了诗人于谦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他不惧危险、不畏困难,只希望自己的高尚品格能够留在世上的情怀。短短的十四个字就描写出了诗人的节操和思想,使得后人感动于他的思想。

再以六年级下册的《竹石》为例,这首古诗通过描写竹子顽强、执着的品质,侧面写出了诗人郑燮刚直不阿、坚强不屈的思想品质,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内涵。因此,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对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将诗歌当中涉及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诗歌意境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培养其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品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引起关注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大多都活泼好动,并不喜欢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物之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特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入传统文化因素,以此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片,或者展示一些描绘了诗歌意境的图片,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文章当中描述的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趣味性的文化活动,利用这样的手段,使得学生能够知道一些传统习俗,并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其生活阅历。

以《月是故乡明》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往事和经历。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文章当中的月亮,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引入教学的当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中秋节的一些习俗,或者让他们讲述在中国人的心中“团圆”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也可以开展自制月饼的活动,使得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过中秋节的乐趣。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是极其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各种教学活动当中的内容制订出合适的学习计划和融合方略,以此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当中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多策略赋能,提升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

一)聚焦语言,落实革命文化建构

聚焦语言的具体解释是,要从解读革命题材的课文入手,通过分析文章描写语言和表达技巧,建构科学的学习模式。在增强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感受革命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以聚焦语言为指引组织课堂教学模式时,不能忽视对课文语言的分析过程,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才能体会不同类型的革命文化。不能将文化学习过程架空在语言学习之上,应引导学生应用不同词语概括革命文化的种类。另外,教师应重点挖掘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隐藏的文化知识,对文章的解读不能停留于表面,应丰富学生的文化解读思维。在实际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语言教育与精神培养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增加语言文字知识储备,带动革命文化理解深度的提升,确保科学的革命文化教育模式的产生。

二)创建情境,强化革命情感体验

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语文课文解读中常见的触景生情就是如此,作者依据景物特征的差异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增加学生对革命文化知识的体验深度,教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创建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呈现直观画面等新型教育形式,使学生能从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理解其文化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就是文化教育中重要的情感资源,在讲解时教师会首先被文章的革命思想所影响,将内心感受与教材语言进行融合,通过肢体语言与教学语言结合的方式传达文章主题。教材中的革命教育文本以叙事和抒情作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革命文本的内在结构出发,通过发挥想象力对当时的社会情景进行建构,增强文本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体验感。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讲解人物经历的方式作为导入,为解读教材文本提供更多参考,拓宽学生了解革命知识的路径。

三) 发掘素材,将革命文化融入写作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身情感和记录生活经历的重要方式,也是构成语文教学课堂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师应将革命教育与写作环节进行连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的革命题材文章为基础,在写作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在小学写作课堂中,许多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在书写时不知从哪方面入手。针对这种写作学习现状,教师应从提升学生知识积累入手,将丰富写作素材的教学活动和解读革命题材作品一同开展,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英雄事迹应用于写作中,使用革命素材完成文章写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文化的重要教学目标。如今,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育人的重中之重。在传承文化的教育背景之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主动肩负起育人的使命,深挖语文新教材,对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围绕传承文化和育人的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形式,不断增强语文课程拓展性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质量、教学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析[J]. 朱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9)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陈燕.教育观察,2021(11)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J]. 范国新.教育科学论坛,2020(35)

[4] 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张芸.名师在线,2022(34)

[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 谷亚丽.新课程,2022(40)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 孙丽敏.启迪与智慧(上),2023(01)

[7] 小学语文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J]. 何雪艳.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Z1)

[8]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顾思骊.上海教育,2023(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