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跨文化交际能力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往往侧重于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这种不平衡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和表达能力,影响其全面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初中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初中英语教育的融合基础
(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如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诗词歌赋(李白的诗歌、苏轼的词等)、历史典故(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哲学思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等)、艺术形式(书法、剪纸、京剧等)等。这些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初中英语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初中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初中英语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可以承载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此外,这种融合也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机制
(一)增强文化认同感
通过在英语学习中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认同本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信地展示和传播本国文化。例如,在学习春节(Spring Festival)这一传统节日时,学生了解到春节的由来、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以及其所蕴含的团圆、喜庆的文化内涵,会增强对这一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丰富文化知识储备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能够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进行比较和交流。比如,学习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efore my bed lies a pool of moonlight. I could imagine that it's frost on the ground. I look up and see the bright shining moon, bowing my head I am thinking of home.),学生不仅掌握了英文表述,还能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丰富了情感认知。
(三)培养跨文化对比意识
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引导学生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能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对比意识,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和共性。以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和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为例,让学生比较两者在庆祝方式、意义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对家庭、感恩等价值观的体现。
(四)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场景,有助于提升他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武术(Martial Arts),包括其种类、特点和文化意义,锻炼他们用英语准确、生动地描述和表达。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多所初中学校的若干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不同地区和学校类型,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二)研究工具
1. 问卷调查
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了解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的看法、态度以及实践情况。
2. 测试
包括英语语言能力测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以量化评估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能力变化。
3. 课堂观察
深入课堂观察教学过程,记录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效果。
(三)研究过程
1. 实验前测
对研究对象进行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线测试。
2. 教学实验
在实验组的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3. 实验后测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后,对两组学生再次进行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并进行比较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语言能力提升
实验组学生在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写作等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文化意识增强
实验组学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欣赏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也有所增强。
(三)交际策略改进
实验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能灵活运用交际策略,如礼貌原则、话题选择和非语言交际等,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
(四)态度与兴趣转变
实验组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提高,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强的学习动力。
六、初中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实践策略
(一)教材编写与选用
1. 增加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和练习
在教材中编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并设计相关的阅读、写作和口语练习。比如,有一篇关于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的课文,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赛龙舟(Dragon Boat Racing)和吃粽子(Eating Zongzi)等习俗,同时设置了阅读理解问题和写作任务,让学生描述自己如何度过端午节。
2. 文化对比板块
设置中西文化对比的板块,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例如,将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Christmas)进行对比,从庆祝时间、方式、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
(二)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1. 情境教学
创设包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英语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比如,设置一个在中式茶馆(Teahouse)的情境,学生扮演顾客和服务员,用英语进行点茶、品茶的交流。
2. 项目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项目学习,如制作英语手抄报、进行英语演讲等。比如,以“中国传统服饰(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为主题,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制作手抄报,并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展示和讲解。
3. 故事教学法
讲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如《神笔马良》(The Magic Brush of Ma Liang),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文化魅力,并进行英语复述。
(三)优化课程设置
1. 开设专门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课程
以专题形式系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如传统艺术、哲学、科技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其内涵和英语表达。
2. 融入日常英语教学
在常规英语课程中,适时插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在词汇教学中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如“太极”(Tai Chi)、“算盘”(Abacus)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
1. 传统文化主题英语角
组织学生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进行英语交流,如“中国传统建筑”(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2. 英语戏剧表演
让学生用英语演绎传统文化故事,如《嫦娥奔月》(Chang'e Flying to the Moon),增强语言运用和文化体验。
(五)整合教学资源
1. 编写校本教材
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编写包含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校本教材。
2. 建立文化资源库
收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资料,如图书、影像、网站等,供师生查阅和使用。
(六)教师培训与发展
1.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为教师提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训课程,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2. 教学方法指导
开展针对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方法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七)课外拓展活动
1. 英语角
组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见解。比如,某一次英语角的主题是“中国美食(Chinese Cuisine)”,学生们用英语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美食及其制作过程。
2. 文化体验活动
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参加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等,并要求用英语记录和分享感受。例如,在中秋节组织学生制作月饼(Mooncakes),并用英语写下制作过程和感受。
七、初中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介绍万里长城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官方网站中对万里长城的介绍,并观看相关英语视频。材料本身并未显性说明万里长城的全球文明价值和内涵。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长城的功能是防御(defense),防御敌人的目的是为了和平的生活(for a peaceful life)。接着,教师发放课前准备的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被列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目录的城墙资料,让学生发现万里长城和其他国家的防御性城墙一样,都反映了爱好和平与保卫和平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案例二:《Lao She Tea house》课文教学
以周纯老师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所上课文《Lao She Tea house》为例。在教学中,首先在课文第二段,帮助学生认识人民艺术家老舍,涵养家国情怀;接着在第三段,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传播中国文化的事例,进而组织学生展开深入讨论,让学生思考自己能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哪些贡献。之后,拓展内容,让学生介绍老舍、鲁迅等名人,训练和提升学生用语言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课后作业通过综合实践、复习巩固、拓展延伸三个维度,进一步贯彻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案例三:结合谚语与诗歌
利用课前热身时间,给学生欣赏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谚语及诗歌,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并带领学生朗读,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骄傲使人落后 Pride goes before, and shame comes after.”学习诗歌《春晓》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诗歌译成英文。还可以结合书中的故事,引出相关谚语。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级起点五上《Make Friends》故事内容后,让学生用谚语给主人公提建议,学生提到“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Every man has his faults.”“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Everything ha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 When three are walking together, I am sure to find teachers among them.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follow them.”学习英语诗歌时,给出中文译文,让学生同时诵读,体会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语言之美。
案例四:融入名胜古迹与传统习俗
在假期前后,教师让学生查找国内的旅游胜地,并简单介绍当地民俗民风。例如,蔚县的剪纸和打铁花、陕西的秦腔唱调和面食等。遇到合适的教材内容,也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如在人教版一年级起点英语四年级上册《Travel Plans》讲授杭州时,利用《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描述的是哪个旅行胜地,然后出示西湖的四季美景,用诗句“花满苏堤柳满烟”“红衣绿扇映清波”“一色湖光万顷秋”“白堤一痕青花墨”让学生描述西湖的季节、景物和感受,接着讲述西湖十景和《白蛇传》的民间传说,使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进而围绕西湖叙述其优美传说、龙井茶和丝绸博物馆等特色。
八、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初中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培养了跨文化对比思维和提升了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
(二)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在样本数量、研究时间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深入性。
(三)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延长研究时间,采用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案例分析等,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英语教育的最佳模式和有效策略。同时,还可以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为初中英语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总之,初中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赵思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2]. 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2015(16):6-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田慧生,张广斌,蒋亚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