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探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孟祥云1 董晋妍2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

摘要

林业病虫害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有效的防治技术对于维护森林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包括优化林地环境、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实时监测、免疫诱导剂增强树木抗病虫能力、引入天敌和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以及通过优化森林结构实现病虫害防控,不仅提升了森林的抗病虫能力,还为可持续林业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正文


引言:

林业病虫害对全球森林健康和生态平衡构成严重威胁,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经济损失。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不稳定性,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通过优化森林环境、利用先进技术如大数据和物联网进行实时监测、采用免疫诱导剂和生物控制方法等,已成为主流研究方向。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森林植被的自然抗病虫能力,还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性。

1.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1.1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服务,然而病虫害的侵袭常常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因此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关键。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会导致某些物种的大量减少或灭绝,破坏物种多样性,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及时、科学的防治措施,有效降低病虫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森林资源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经济资源,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会导致森林木材生产减少,甚至造成森林资源的衰竭,给林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1.2减少木材和林产品损失

林业病虫害防治对于减少木材和林产品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林业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其木材和林产品的损失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防治病虫害可以降低因病虫害造成的木材腐朽和产品质量下降现象,从而保障木材的生产质量和产量稳定,通过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林木砍伐频率,延长林木生长周期,有助于维持和增加森林的资源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产品的损失不仅仅局限于数量上的减少,还涉及到质量和市场价值的下降。病虫害对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侵害不仅会使其失去原有的商业价值,还会影响到后续加工和利用环节,增加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成本,通过科学防治,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损失,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1.3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其受到病虫害侵害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病虫害会导致森林植被的减少和破坏,从而影响到各种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选择,加剧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流失。通过科学防治病虫害,有效减少这些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害对于森林内部生物种类的影响不仅限于直接损害,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间接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发展。某些病虫害可能导致某些植物物种的大量减少或消失,从而打破了生态平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威胁。通过科学防治,可以有针对性地保护重要的植物种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种类的相对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科学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不仅有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还能够有效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减少病虫害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林业病虫害防治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1.4提升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病虫害不仅直接损害林木健康,还可能导致木材质量下降和产量减少,影响林业经济效益,某些病害如松材线虫病在不加以控制的情况下,能够对松树造成严重破坏,大幅降低松木的商业价值和利用寿命。通过科学防治,可以有效减少这些损失,提高林木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保障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病虫害的暴发不仅影响森林植被的结构和生态平衡,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昆虫害虽然对特定植物有害,但它们的传播和影响往往超出了局部范围,导致更广泛的生态影响,如水土流失和生态功能退化,科学防治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影响,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强,科学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5防止病虫害扩散

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森林资源的损失率,保障林木健康和生长稳定,如松材线虫病、松毛虫等,若不加以控制,会造成大面积的林木死亡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科学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其次,病虫害防治还有助于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森林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承载了众多植物和动物物种。病虫害的暴发不仅对特定植物种群构成威胁,还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流失,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维护森林内部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强。

在经济层面上,病虫害防治对提升林业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森林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对于木材、竹材、药材等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病虫害的严重危害可能导致木材质量下降、产量减少,从而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科学的防治措施能够保障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的稳定发展,病虫害防治还有助于减少因林木大面积死亡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退化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这些环境问题的发生率,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科学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危害,更重要的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2.林业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2.1优化林地环境,提高森林抗病虫能力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保护和增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保护各类植物和动物物种,特别是天敌和益虫,建立生态平衡,降低害虫种群的密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不仅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抗性机制,使得森林更能够抵御病虫害的侵袭,通过恢复和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恢复自然的森林景观和水文循环系统,可以进一步增强森林的自然抵抗力和生态适应能力,技术创新在提高森林抗病虫能力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利用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林地的健康状况和病虫害风险。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平台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可以精准地识别林地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如叶片变色、树木倒伏等,快速定位病害或虫害的发生地点和程度。结合GIS技术,将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预测,能够帮助森林管理者及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另一方面,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林木抗病虫育种提供了新的科学支持。通过研究和分析树木的基因组数据,科学家能够识别出具有较高抗病虫能力的遗传特征,并选育出相应的优良树种品种。

2.2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实时监测病虫害动态

大数据分析能够整合和处理来自多种信息源的数据,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水分、植被指数等,从而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结果,可以建立预警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病虫害的爆发。物联网技术则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林地的环境参数和病虫害的活动情况,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有效提高了监测的精准度和实时性,有助于快速响应突发情况,还能优化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损害。智能传感器和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对施药时间和剂量的精确调控,减少农药的过量使用和环境污染风险。

2.3.使用免疫诱导剂增强树木的自然抗病虫能力

免疫诱导剂通过激活树木自身的防御机制,增强其抗病虫能力,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和使用,这些诱导剂可以是天然产物或合成化合物,能够促进植物的免疫反应,包括增加抗病性基因的表达和调节抗氧化系统的活性,预处理树木或树木种子,可以提前激活其免疫系统,使其在面对病原体和害虫侵袭时,能够更有效地抵抗和应对。免疫诱导剂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防治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还能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不同的树种和不同的生长条件可能对免疫诱导剂的响应有所差异,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在林木苗圃或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免疫诱导剂的施用,提前增强幼苗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害对林木生长和发育的不利影响,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还可以探索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虫能力的新品种或改良品系,为林业病虫害的长期防治提供新的科技支持,使用免疫诱导剂增强树木的自然抗病虫能力,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还有助于推动林木健康生长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

2.4.引入天敌和微生物控制病虫害

引入天敌和微生物控制林业病虫害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有效策略,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天敌作为自然界中的天然捕食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种群的增长,引入昆虫天敌如寄生性蜂类和天敌昆虫,它们能够选择性地寄生于害虫体内或卵中,控制其数量并阻断其繁殖链条。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还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提升天敌的种群,建立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诸如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通过对害虫和病原体的生物防治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一些土壤中的拮抗性真菌能够通过竞争性生长或产生抑制物质,抑制土传病原菌的扩散和侵染,从而减少树木的疾病感染[2]

2.5.通过优化森林结构,防治病虫害

科学选育和引种适应性强、抗病虫性能好的树种,如马尾松和油松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3]。在森林规划和设计阶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分析,确定不同树种的最佳搭配和空间布局,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整体的抗病虫能力和生态稳定性,通过合理的林分设计和植被管理,控制林分内部的树木密度和竞争关系,防止病虫害在林分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从而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中的天然水源、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完整的生态链条和食物网,增加天敌和益虫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还能够通过自然的生物控制机制,降低病虫害的爆发风险和损害程度。同时有效的火灾管理和森林病害监测网络的建立,及时发现和响应潜在的病虫害威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病害的扩散和森林资源的损失[4]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通过本文综述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我们看到了在环境优化、大数据监测、免疫诱导和生物控制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些技术不仅有效提升了森林抗病虫能力,也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和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跨学科合作。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珍贵的森林资源,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自然环境。每一项技术进步和合作成果,都是向着这个共同目标迈出的坚实步伐,希望未来我们能以更加智慧和协同的方式,共同守护地球上最宝贵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孙富永.林业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花卉,2020,(04):269-270.

[2]邵晓红,刘林昌,许景鸿. 林业栽培关键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3, (11): 48-49.

[3]陶永明. 营林技术防治林业病虫害关键技术措施探讨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 13 (05): 1-3.

[4]张琳琪.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种子科技,2019,37(15):108-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