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对策
正文
在过去,农业经济支援工业发展,新时期,工业开始反哺农业经济,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代表着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结束,农业经济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中,一些“三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给农业经济和乡村振兴带来较大的阻碍。故而,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是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可在稳固农业地位,引入新型产业,使农民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种植者,还可参与到民宿经营、电商经营、酒店经营等,增加其收入来源。其次,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受传统农业技术影响,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机,也能够围绕农业种植,向外延伸多个产业链,如农产品加工等,这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再次,有助于增加就业与创业机会。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因此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而新型产业的出现,会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使农民拥有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机会。此外,新型产业还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使诸多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高层次和专业化人才流入农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1]。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一)农村地区缺失优质人才
人才振兴居于乡村振兴突出位置。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有充足的技术人才、农业人才、创业人才,以及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予以支持。但现实是,农村地区严重缺失各种优质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干部队伍断层,干部老龄化严重,虽然有大学生前来就职,但部分学生将乡村作为谋求更高发展的跳板,在任职满后纷纷选择离开;二是,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支持,这就需要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可本村外出读书的大学生不愿回村,存在懂专业又懂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来生活条件、交通条件等不便利的农村工作,导致农村始终未引入高层次和专业性人才;四是,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升级,并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新型产业,但农民思想滞后,注意力仅放在单一的农业种植上。总体而言,目前农村地区存在乡村干部队伍断层、技术人才短板凸显、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专业性人才“招不到”,以及“边招人边走人”等现象[2]。
(二)先进的农业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种植始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但对现行的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了解发现,大部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仍旧采用滞后的技术,且多以人工为主,很少用到机械化设备。究其原因,一是,我国为农业大国,农业种植历史悠久,农民在此期间掌握了系统化的种植技术,即使这些技术已经不适合现代化农业,大部分农民也不会轻易选择新技术;二是,农业机械化设备较为昂贵,农民在此方面的投入意愿不高;三是,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研发,但技术转化率较低,部分地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了解少之又少。针对上述问题,农村地区要想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种植效益,需要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三)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
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活动,这无可厚非,但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单一开展农业种植,忽视二、三产业建设将使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愈发严重,且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后果。例如,农业种植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若遇到持续降雨、霜冻、干旱等问题,可导致农作物减产、减量,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农民若将农业种植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将面临一年没有经济收入的风险。又如,农业种植的收入较低,难以满足一个家庭的支出,这时年轻的劳动力会选择外出打工,久而久之,农村仅剩老弱妇孺,整体的发展动力大大下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2024年“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赫然在列。在此背景下,以农业产业为抓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有着重要意义[3]。
(四)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仍旧不够便利,通向城市的道路多泥泞、狭窄,导致本地的农作物无法运出,如若选择外力支持,则会增加较大的成本支出,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除交通外,网络、电力也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可偏远农村地区的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甚至少数地区还未实现网络普及,导致农业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无法在此地开展。而电力则是农业生产建设的必要支持,但现实是,一部分地区的电力不稳定,极易出现断电问题。如若当地农民在电商直播时突遇停电问题,将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故而,农村必须重视解决基础设施薄弱这一问题,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农业经济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引人、育人、留人工作
人才质量、数量双不足,直接影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发挥效用,因此人才短缺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面对人才短缺这一问题,应做好引人、育人、留人工作。首先,政府应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组建“三农”工作队伍,保障“三农”工作可以落地、落实、落细。与此同时,受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等客观因素限制,引进不到高层次和专业化人才的地区,要做好福利、政策等倾斜,用外部因素来吸引人才。此外,高校也要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的就业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大学生到基层进行就业,为“三农”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加大力度培养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型、创业带富型人才,即制定农技人员轮训计划,对本地的农民进行教育指导,使其发展为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新农人”。最后,针对本村大学生不愿回乡就业情况,可尝试打“乡情牌”,吸引更多返乡人才留乡创业、就业,同时为避免日后“乡情牌”失效,还应同时对高学历返乡人才给予经济上的补贴[4]。
(二)加强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
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率不高,给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带来局限。为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解决农民在农业技术和农机使用方面的顾虑。具体而言,首先,相关部门应借助“技术下乡”等活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农村地区。且为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农业技术,要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与指导。例如,技术推广人员应在村委会,利用视频等方式介绍农技与农机,着重讲解农技与农机在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理论培训后,推广人员还要带领农民到示范基地进行实践,指导农民进行实操,使其真正掌握先进技术和农机的操作技能。其次,针对农民因农机价格昂贵而不愿购买农机这一情况,可引入多种形式的金融政策机制,为购买农机设备的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补贴项目,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此外,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建议几个村庄一同选购农机,将其放在农村和合作社,农民在有需求时,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使用。最后,对于先进技术转化率不高这一现象,一方面要持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另一方面,相关人员要对各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例如,针对山区,因地理条件限制,大型的机械设备无法运作,故而应着重开发小型、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又如,干旱地区,水资源缺失,故应着重研究抗旱的农作物品种和滴灌技术[5]。
(三)以农村农业为抓手完善产业体系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而产业振兴则要以农业产业为抓手完善产业体系。首先,稳固农业地位。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60%,脱贫县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9万家。创建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融合稳步推进。故而,农村应争取政府支持,挖掘与利用好农村的“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等优势,开创特色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农村应以“绿色”“无公害”关键词为抓手,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其次,引入新型产业。如今乡村旅游十分火热,乡村旅游成为微度假的刚需。有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新增纳管乡村民宿2.5万家,接待旅客入住1.21亿人次,带动就业89.3万人。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72亿,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518.17亿元。故而,农村可将乡村旅游作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重点方向[6]。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发展中,要注重“打出乡村品牌”“增加游客粘性”,建议推行“乡村+沉浸式体验”模式,即充分利用乡村的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参与感、互动性的乡村沉浸式体验,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体验感受,让游客的情感、体感、视觉获得“满足感”。最后,发展农业电商,激活农村的产业活力。在过去,农民面临着农作物销售不出去的风险,即使是丰收年,也会因无销路,导致农作物烂在田地,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实施“数商兴农”工程,这是发展农村电商的新举措,也是农村电商发展新方向。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县域电商等新模式,培育乡村数字经济。对此,农村应引进电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大力发展农业电商产业,切实实现农村的产业兴旺[7]。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助力农业经济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以交通、网络、电力、物流为主要方向。首先,相关部门要增加农村道路建设方面的投入,一方面增加农村通向城市的道路线路,完善道路体系,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农村道路变得“四通八达”,另一方面要对乡间小路进行规划建设,减少土道,为后续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农村在规划道路时,应同时考虑物流站的建设,保证其周围道路通畅。其次,电力部门应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保证农村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并提高用电安全性。最后,当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如若乡村网络不够良好,将影响游客的复游率。此外,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基础就是网络。故而,农村必须建设网络基站,并保证基站数量,同时要引导农民及时安装宽带和无线网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分析可知,做好“三农”,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增加就业与创业机会。但目前仍有较多“三农”问题急需解决,且这项工作将任重而道远。而面对现阶段的“三农”问题,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工作、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作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张培丽,管建州.2020年“三农”问题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J].经济研究参考,2021,(15):5-24.
[2]吴万运.“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J].新经济,2021,(08):51-55.
[3]刘嘉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12):164-165.
[4]杨明.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1):37-38.
[5]高文灵,周勋波.特殊时期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08):193-194.
[6]刘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26):93-94.
[7]刘志红.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家参谋,2020,(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