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须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带领学生对文章知识进行深入、全面学习。教师应当利用各种工具、技术,开发多种阅读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
一、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实问题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须通过长期培养才能得到强化;并且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须借助多个渠道,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综合研学能力、反思能力、概念整合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但是,大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通常是以碎片化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师将注意力放置在增强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细节洞察能力层面,却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以及整体阅读思维。例如,大部分学生虽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把控每个段落以及每一段话中的核心字词,对文章段落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刻学习,但是学生还缺乏将课程知识以及文章意义串接学习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整体阅读思维。此类现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较为常见。
其次,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语言思维、语言审美、语言基础能力、文化认知能力也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往往丢失学习方向和重心,比如学生在阅读期间虽然参与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阅读任务群、群文阅读项目,但是却缺失了阅读学习方向和目标。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技巧和方法,未从核心素养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较低;学生在阅读学习期间只是采取跑马观花的形式,浅尝辄止,并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度剖析学习,即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还存在欠缺,并且在深度阅读学习过程中未参照核心素养指标,对文章知识结构进行拆分整合,以至于当前的阅读教学活动只能够培养学生的通识技能,却无法培养学生精益化的语言能力。
总体来说,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无论是改变学生的阅读学习习惯,还是优化当前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做到顶层设计,立足于阅读教学的现实需求,衔接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指标,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利用图表工具来,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缺少做笔记的习惯,虽然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期间做笔记、做记录,将自身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但是学生也只是局限于在书本上做笔记,比如勾选出生词、生句以及不懂的地方,学生还缺乏在草稿纸上将文章思路整理出来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惰性思维,认为“参与阅读学习只是进行简单的读和思”,但是却没有在阅读期间掌握良好的技巧,例如将文章构思、文章故事线索梳理在草稿纸上。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丢失记忆,等到期完成阅读学习之后,对文章故事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没有做到对文章细节以及文章整体思想的把控。
此时,语文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利用图表工具,辅助进行阅读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整体阅读能力。在该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借助课程导学情景,先大致了解文章的背景和面貌以及其中的核心信息。之后,再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一边阅读、一边记忆整理,在完成整体阅读学习之后,便完成了对整篇文章知识点的梳理整合。再回归到草稿纸,梳理的知识概念,尝试对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行总结;在此期间,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段落数量,尝试总结每个段落的思想,将其归纳在草稿纸上,在完成阅读学习之后,尝试通过归纳草稿纸上的信息,还原文章的整体面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比如,在《小英雄雨来》主题文章教学活动中,文章包含六大部分,每个部分相互独立,但是也存在内在逻辑关联,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小说文章的过程中,尝试在草稿纸上做笔记,将文章中的细节重点和要点以及文章中的每部分核心含义进行汇聚整理,在完成学习之后再将知识见解融合在一起,还原出文章的整体面貌,最终使学生的整体概括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文章的第1部分,交代了雨来的生活环境,以及雨来具备良好水性的事实;而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则讲解了雨来凭借高超、熟练的游泳技巧,逃脱敌人控制的经过。两个部分存在因果逻辑关联,学生在草稿纸上可对文章前后进行关联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整体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选对工具和方法,改变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利用各种图表工具,进一步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立足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参与精读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需要保证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发力方向以及出发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指标,带领学生参与精读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概括能力。具体来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指标、教学目标进行了综合性讲解,即任何语文篇章所展示信息以及知识都逃不脱核心素养概念的范畴。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剖析文章中所包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尝试从核心素养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学习,找到文章整体构思以及语言逻辑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向学生耐心细致讲解语文学科中的四大核心素养含义和概念,让学生对语言基础、审美、思维、文化等四大元素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并且从语言核心素养角度对文章进行剖析整理,使学生的精读学习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讲解《开国大典》的过程中,教师便需要让学生借助语言核心素养概念对文章进行拆解,把握其中的核心思想,找到学习方向和出发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在《开国大典》整篇文章中,从语言思维角度,学生可以整理出文章中所包含的语言细节,包含语言修辞手法以及字词的使用规律。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自主识字,会写“政、宾”等14个字,理解“政府、外宾”等多个词语的用法。在语言构建和语言基础板块学会使用场景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 从思维逻辑角度,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细致理解其中的语言逻辑行为,包含文章故事场景的先后关系,语言描述的前后关联等。
3. 另外在审美鉴赏和创造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边读边想象画面,从字里行间感受大典的热闹、庄严氛围,对其中的语言细节进行把控,对其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进行总结。
4. 从文化传承和理解角度,则需要让学生围绕着家国主义观、爱国主义观进行阅读学习。
学生从核心素养的4个维度对一篇文章进行剖析整理学习可准确把握住文章中所讲解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品质和效率得到提升;并且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秉承“以核心素养解释文章细节来还原文章面貌”的原则,参与高效学习。
(三)读后写作
当问到,最好的阅读实践教学方式是什么?大部分教师普遍提出让学生参与读后批判性思考研学、读后总结学习以及读后写作学习。为了完善阅读教学的闭环部分,教师在授课活动中需要带动学生进行总结学习,让学生在吃透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对故事情节进行延伸,或者对文章中的欠缺部分进行补充完善,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思维,在完成阅读学习之后进行作文构思,可加深对文章知识的理解认知层次,最终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读后续写的方式,延续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思维,如在完成《少年闰土》的教学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两个主角在后来相遇之后,当谈及儿时的经历时会说些什么?或当学生完成对穷人的学习之后,可在文章中论述到“文章主角一家是否能够安稳过下去?男人出海捕鱼是否会一帆风顺?
读后写作是一类巩固性的教学策略,是带领学生强化对知识概念理解认知的举措,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层次得到进一步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须借助多元化的方法,带领学生对文章课程进行深刻、高效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2):1.DOI:10.3969/j.issn.1673-9795.2013.12.127.
[2]陈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7(2):3.DOI:10.ssss/j.issn.1671-0568.2017.2.036.
[3]张苹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2021.
[4]郑宝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2023-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