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衔接路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生活化;核心素养;衔接路径
正文
引言: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都能为艺术创作带来丰富而多元的灵感与素材。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不断形成,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美术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观察、感受自然万物,能拉近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美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感知生活。而对于教师来说,其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兴趣爱好融入生活化元素,将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然而就目前来说,如何有效地做好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衔接是当下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衔接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类课程,该课程有着自由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深受学生们喜爱。然而,在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未能做好教学内容的创新,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将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效衔接,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会基于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化元素,或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认识自然万物。这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还能让学生主动沉浸其中,用美术绘画生活、表现自然,从而实现主动学习,使学生深深地爱上美术。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和体验,需要通过自我表达和创造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学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将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在生活中,孩子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如树木、花草、小动物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也会不断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艺术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教师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将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效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与生活有关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音乐、电影、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学体验。将美术教学与生活衔接,能够帮助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美术视角下了解其他艺术形式,探索不同艺术形式的美丽与魅力,从而发展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衔接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活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没能注重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导致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觉得美术课与他们的生活无关,进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在生活中有很多艺术形式,在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绘画和手工制作,而忽略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教学,这使得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比较狭隘,无法体验到更多形式的艺术美感,也无法将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
(二)教学方法未能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其在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将美术教学与生活进行衔接,对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有着一定要求。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做好教学方式的创新,仍然采取传统的“讲授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总是被动学习。加之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总是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和技巧传授,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机会,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衔接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为进一步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衔接,全面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协调发展,在实践中,可通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明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求,重视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融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亲近美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与色彩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颜色,并引导他们用画笔表达出自己对颜色的感受和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比如为学生提供一些非传统材料和工具,如“旧报纸”“塑料瓶”“纸板”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色彩与这些材料相结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开展传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等美术活动外,还可以融入其他艺术形式的教学,如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的方式感受旋律和节奏变化,并用线条进行表达。另外,教师还应主动学习,定期参加学校所组织的教学培训活动以及教学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元素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元素,以此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为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时,应当做好对学生思维认知和兴趣爱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元素,使美术学习更加有趣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比如在学习人美版三年级上册“有趣的蛋壳造型”时,这是一节手工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蛋壳在造型方面的变化,感知其在艺术中的巨大潜能,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会到美妙之处;能认识蛋的柔性和弧度,认识到选择不同的线条对图形的影响;掌握蛋壳造型的基本技巧以及构成空间立体感的手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蛋壳造型的艺术形式,并展示一些有趣的蛋壳造型作品或图片。在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是否见过类似的作品或有过相关的创作经历,比如问学生是否曾经打碎过鸡蛋?是否观察过蛋壳的特点和材质?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鸡蛋壳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点,并通过触摸的方式,感受鸡蛋壳的光滑及薄脆的表面。在此之后,教师可借助希沃白板展示教学课件,为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造型技巧和方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素材,如花瓣、树叶、树枝、石头、毛线、瓶盖等,让学生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创作,或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所需要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与鸡蛋壳结合,做出独一无二的蛋壳造型作品。在学生独自创作出蛋壳造型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由学生在讲台上讲述创作的灵感、运用的生活化素材、创作过程,其余学生和教师进行欣赏和评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蛋壳造型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感受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蛋壳造型的理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在学生分享作品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增强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热爱,从而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衔接。
(三)开展实践活动,走进自然生活
为了将生活元素与美术教学更好地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衔接,教师应充分展现美术学科的实践性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近距离接触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寻得艺术创作灵感。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和体验自然之美,还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比如在学习与“四季”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描绘四季变化的美术作品,然后,与学生共同回忆和分享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学生对四季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进行四季变化的观察活动,如让学生观察“冬季”的植物、感受冬季的室外温度、了解在冬季的一些动物如何过冬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开展写生活动,让学生在户外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所见所闻表现出来。设计这样的户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变化,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衔接,是推动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的关键举措。在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使学生沉浸其中,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时媛媛.小学美术教育融入生活化教育的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 2022(20):164-166.
[2] 王海永.创意性写生教学的价值和路径[J].小学科学:教师, 2021(2):1.
[3] 纪博凌.生活化视域下美术教学路径选择[J].新课程(上), 2019(3).
[4] 胡加萍.基于生活美学视域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9(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