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群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杨岩 于斐然 徐红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温泉小学

摘要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引领着教学方式的变革。该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需要从“短线”走向“长程”,从“浅表”走向“深度”。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

正文

引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要更好的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并不是靠简单的课堂教学和对于授课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海量的阅读量,仅依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因此从小学阶段就要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作为媒介,同时辅以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整合学习内容、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如何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做好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任务群理念概述

学习任务群理念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通过组织学习任务的群组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共同构建知识,其核心思想是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各个子任务,并对学生分组处理,要求合作完成这些任务。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度,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1]。此外,学习任务群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中,学生需要进行问题的提出、信息的搜索和整理、策略的选择和实施等认知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同时,学生在群组中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也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任务群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单向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参与学习任务群,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而且学习任务群也能够提供一个积极、互动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合作中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和成长。

、基于任务群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

基于单元要素,定位任务导向

《童年》这部经典之作“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整本书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任务应在单元要素基础上,结合小说文本特点,从儿童视角出发,三者统整设计。阅读中,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和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阅读策略,习得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提升阅读素养。《童年》属于“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阿廖沙这一形象正是作家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阿廖沙的成长轨迹,也是俄罗斯经过艰苦复杂的磨炼后,走向新生活的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童年》也属于线性叙事小说,故事按时间顺序将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娓娓道来,顺序不可乱,必须按章节阅读,否则不能体会阿廖沙童年时代的心灵成长历程。阅读时,既要结合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关注环境、情节,来感受书中众多人物形象,又要运用“预测”“联结”“比较”“追问”“绘制思维导图”“捕捉闪回”“确定重点”等阅读策略引导阅读,把情节理清理顺,把人物形象读懂。因此,驱动任务的设计在结合单元要素与小说自身独特的文学价值外,还要融入相应的阅读策略,从导读到读中交流,到读后分享,再到拓展提升,任务纵深递进,成为体系化的任务链。

注重导引和激励

从阅读能力到阅读素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能依据评价反馈,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其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优化阅读方向与办法。评价可以针对学生或同伴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过程材料,以此凸显学生的阅读进步;可以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参与实际阅读任务过程而设计的记录反馈卡、阶段评价表、阅读整理袋,全程跟踪指导评价,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可以根据不同阅读内容的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评价卡,指导和激励学生深度阅读。例如,实施《山海经》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在拓展性阅读任务环节,就学生品读和《山海经》有关联的文学作品,寻找生活中的《山海经》元素,整合资源制作推广《山海经》的文化海报,依据《山海经》创作神话故事等阅读行为,评价学生联系对比、理解运用资料的能力;边指导边激励,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多角度创造性表达与创作的要领。

通过阅读提高评价能力

阅读活动开展得怎么样需要通过评价来检验,同样整本书阅读活动也需要借助评价来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该如何评价民间故事类整本书阅读活动呢?我们可以从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业质量的要求中找到评价依据:“能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据此,民间故事类整本书阅读评价需要纳入相关任务群的学习活动中开展。首先在同一个故事中评价不同人物。在一个民间故事中,通常有多个人物活动,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人物虽有主次之分,但在对人物进行评价上不是按照主次区分的。教师一般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如读过《林中睡美人》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剧本里的故事,你觉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是谁?让你做导演你会对哪个人物的哪段戏更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学生就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找到足够的理由支撑。其次是对相同主题的不同故事进行评价。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相同的主题或以相同身份出现的人物角色,如狐狸、智者、名家等,学生阅读这样的系列故事,可以对共同的主题或角色进行评价。如读完《南十字星的由来》《国王与灵树》《求雨》《乌龟和他的漂亮女儿》《老人的智慧》《国王的魔鼓》等故事,学生会发现这些故事中都有共同的角色国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比如,你觉得哪个国王最有特点,为什么?对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比如,《国王与灵树》中的国王爱民如子,《求雨》中的国王信守诺言,《乌龟和他的漂亮女儿》中的国王知错能改等。

多元展示阅读成果,重视测试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如读书报告、PPT展示、小组讨论等。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测试评价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测试题目和评价标准,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民间故事知多少”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对于民间故事的了解和认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民间故事的经典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田螺姑娘》等,设计一些有关这些作品的问题,如人物名称、故事情节等,让学生进行抢答,以检验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选取一个民间故事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以培养学生创意和想象力,提升合作精神,也能从另一方面展现出学生的阅读成果。

注重教师教学心态的改变

学习任务群即“学习+任务+群”,教师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最终的教学任务就是怎样的,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所以,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并注重个人教学理念的改变,才能够给与学生更好的学习任务教学。在任务活动形式上,教师要将活动的设计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不仅仅要提出教学方案、布置任务内容,还要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比如,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首先,教师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即通过阅读某一部分,需要总结这一部分的内容或者回答这一部分相关的问题,达到教师所规定的学习目标,然后,设计任务,即通过阅读文章,将这一部分的时间线划分出来;主人公都进行了哪些活动;分析鲁滨逊当前的心理状态和现状,将这些任务集中在一起就是“群”,不再是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随意设计的课堂问题,而是要以任务群为导向,注重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相对较为自由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汲取更多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才能够保持学生长久的进步。

 

读后分享课

读后分享课是对整本书的回顾、总结、提升,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生成了独特的认识与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了他们自己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大不相同,建构意义自然也截然不同,交流分享必不可少。如:《西游记》整本书读后分享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设定一个主题:如“一起西游,共话成长”,课堂上可以由两名学生担任主持人,主持整场活动,教师退居做服务,以活动链接整个课堂,如“西游知识大闯关”、“重走取经路,重温精彩情节”、“走近师徒,分析进人物形象”、“手绘人物卡包”、“制作小视频”“精彩画面回放”等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他们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分享交流课将更大更深地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在助力学生分析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和边界,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的需要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当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寻找更多更好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 2018, 6(3): 50-52.
  [2] 刘小兰, 王琳.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 (5): 86-88.

[3]余党绪.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