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 素养为本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江贵平 曾鑫 黄敏捷

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给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在新课标背景下,以素养为导向,构建“学为中心,素养为本”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通过科学挖掘与整合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进行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与实践,实施包括课程建设、课程保障、探索师资培训、自编教材、分层教学、创新创作的方式方法、加强评价体系等策略,努力开发建设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传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此,我们要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学校育人的新路径。促进校本课程建设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有效协调发展。


关键词

学为中心,素养为本;校本课程;特色;评价

正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为导向,构建的校本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能够不失时机的有效开发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以学生为中心发展需求的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体系。这样既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技艺的学习与传承,更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陶冶、爱乡爱国情感的培育,增强中华文化自信。[1]

“学为中心,素养为本”为导向,选择校本特色

“学为中心,素养为本”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

在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的导向下,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通过引入如软木画、漆画、中国画、剪纸、篆刻等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项目,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的魅力,领会“工匠精神”。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还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贴近生活激发艺术潜能促进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来丰富校本课程建设

根据国家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精神,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为导向选择有特色的项目作为学校的美术校本课程,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品牌。

1.调研地方文化的资源。例如:福州市西园中心小学深入了解国家非遗--软木画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感受软木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软木画创意性的多元美术创作,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地方和童趣特色的少儿软木画创意作品。

2.结合学校周边资源与环境旨在选择并利用校本课程项目的特色性(如非遗项目),利用地理资源的优势、利用人才的优势等等,对中华民族优秀工艺进行传承[2]我们可以契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兴趣与需求不提断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如我区近几年来选定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项目鼓山中学的篆刻、古城小学的剪纸、鼓山苑小学的纸浆画、岳峰中心小学的中国画、晋二实小的茉莉工坊等独具特色。

3.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福州市晋安区古城小学结合地方人才资源“非遗”项目剪纸融入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了解优秀传统艺术剪纸的历史文化、人文知识、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乡爱国的情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1]

二、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引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策略

(一)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强调学生主体性新课标背景下,显著学习的特点是“学为中心,素养为本”。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本。

2.多元整合与迁移。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学会综合运用。将多种学科和技能进行多元整合,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赋能,初步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和生活服务。[3]

(二)健全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

1.健全机制,确保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学校可设立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由校长担任负责人;教导处确保软木画校本课程课时安排,组织任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教师培训,美术教师和导师、传承人以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专业学习。总务处完善后勤保障,确保校本课程的场地设施建设,定期维护教学的材料、工具的补充,做好校本课程建设的宣传氛围布置等工作。

2.师资建设保障机制: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为培养理念,积极主动创新师资建设保障机制,不断提升中小学美育师资队伍的教育情怀和专业能力。建构协同交互的培训机制。聘请大师担任驻校或外聘教师,协助美育组教师校本课程教学及技艺展示工作,同时担任学校美育教师技艺培训导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跨时空交流和学习,通过集体研训、在线交流、协同教研等多样化的方式,形成了线上线下协同交互的美育师资培训机制。[3]
   (三)健全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在新课标背景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明确核心素养的框架旨在对素养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践行。构建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凸显地方特色的既符合时代要求能够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

1.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为导向,编写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为了统一教学认识、教学目的、教学行为,编写校本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总目标分年级目标;分年级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基本方式;教学评价法等等。如:软木画校本课程大纲示意图

 

 

2.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教材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可组织骨干教师与大师共同编写校本课程用书,统一教学内容。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进行学生分层教学,夯实学习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明晰进阶式的校本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实践策略本土化。[4]如:我区樟林小学和鼓山中学充分挖掘鼓山地域文化特色,把篆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各学段身心特点,循序渐进精心编写中小学生校本课程《篆刻》校本教材,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3.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校本课程的建设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这一核心导向,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活教学内容的安排。例如,在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纸活动参与校园文化设计、校园班级环境美化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设计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课堂中通过大师或传承人、老师的讲解认识、欣赏感知;工坊里在大师、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工厂里感受大师制作的精益求精;校园里、班级中展示师生们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悟作品的意与情,品鉴创作之美。同时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里设立师生优秀作品展览室;建设校本文化长廊;以墙报或黑版报的形式推介班级文化,欣赏交流、传颂工匠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交流空间。[4]

4.建立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体系。

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实践评价的综合运用等等。

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由学习评价与实践评价构成。如福州市西园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建立了低、中、高段三个层级的评价体系。低段评价,即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技能掌握的评价,如:软木画的历史认知,雕刻技法的初识等;中段评价,即着重考察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探究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高段评价,即侧重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关注作品的自主创作能力等。实践评价主要有应用评价与展示评价两类。应用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给予鼓励与肯定;展示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的各类比赛和展览的获奖情况。

三、“学为中心,素养为本”加强校本课程的推广力度

加强校本课程成果的数字化传播也是重要的推广手段。利用学校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课程介绍、学生作品、教学视频等资源,吸引更多家长、社会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多给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走出去”,鼓励师生们参于线上线下的各级展演、比赛等活动。参加各级的教学,在教育教学、文化交流上让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得到更好的传扬。扩大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特色教育品[5]

新课标背景下,通过践行“学为中心,素养为本”的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充分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美艺术核心素养。未来,我们将继续不断优化和完善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践行新课堂,赋能新评价。愿我们共研共学,勇往向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2

[2] 张莹莹. 当美术课程遇到非遗.西南大学出版社,2016

[3]陈运祥.农村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研发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2(20):15-16+7.

[4]柏玉,曾亚云.郯城木旋玩具在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J].美术文献,2021(08):83-84.

[5]罗晓倩.课题引领促改革,学科互融展"五育"--"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跨学科游戏课程研究实践[J].生活教育, 2022(11):106-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