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正文
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吸引且自控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为了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情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是以案例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采取情境教学开展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丰富色彩和情感的主题和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在思维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自身能力、发展智力并优化自身知识系统。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不少教师还在延续“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落后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加重学生学习压力,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堂参与度。因此,若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能够有效利用情境教学法改善当前教学情况,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例如,在教授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良好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之一,反之,落后的教学模式就有可能阻碍学生学习效率,并使学生产生负面心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授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临其境的情景。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若能够合理有效的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且这样的模式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并在成功后感受到喜悦,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语文学科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个性[2]。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需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景导入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景导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情景导入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情景导入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描述一个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化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去想象一个美丽的花园,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的场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所描述的景色。情景导入有时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鸟类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直观地看到各种鸟类的形态和行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所描述的鸟类。
此外,情景导入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五年级课文《桂林山水》一文时,针对课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从哪里看出桂林山水的美丽?”“桂林的水如此之美,用哪几个字来描述?”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所描述的自然风光。
(二)建构表演情境
表演是情境教学模式中的一种特殊手法[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内部商议扮课文中的某一角色,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整体意义的情况下,创新思维添加辅助角色。这样的方式利用了学生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和探索欲望,且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孩子们都喜欢看别人表演,也乐于参与到表演当中,当学生在表演中担当不同角色时会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带来新鲜感,并愿意努力扮演好当前角色。通过表演过后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有效促进教学氛围更加热烈,灵活。
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开展表演情境的方式。三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表现欲望和好奇心强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为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自己思考想要扮演的角色,如两只蟋蟀和大黄牛。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后,还可以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增添和创编角色,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和探究角色内心和有可能说的话,用什么样的语气,做什么样的动作。台上的同学努力表演,台下的同学认真观看,在表演结束后,由其他学生举手发言,为刚才的表演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引导并总结。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可以让全体同学快速融入到课文中的角色中来,帮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体会文中角色的心理发展状态,加强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吸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建构音乐情境
音乐很能有效反映人们生活情感的艺术,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不同节奏的音乐,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例如听到《新年好》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节日带来的欢乐气氛;听到《歌词祖国》时,就能感受到那股对祖国强烈的热爱和激情等等。音乐可以将我们现实生活的情感扩大,借助旋律和节奏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并使人们感受到其独特的、生动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渲染情感,使学生在听歌过程中产生共鸣和相应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进行联想和想象做到身临其境。
例如:在进行小学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切实的感受到祖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强大,可以在通读全文过后为学生播放相关历史插图,并为学生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学生在音乐播放过程中再次阅读文章,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其自身带入到那个年代当中,感受那种慷慨激昂想要为国家做贡献,想要为人民做贡献的情绪。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作为辅助,使学生有代入感并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感官体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发扬爱国精神。
(四)建构实物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七岁11岁的中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形成了初步预算结构,其罗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发展,但此时的逻辑思维仍需要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离不开学生的具体操作和实际经验,且缺乏概括能力。由此可见,当前阶段的学生具体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无法完全凭空想象,将一件事物的具体特点描述清晰。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实际物品带入到课堂当中,给予学生实地考察和仔细观察的机会,由一个学生或将学生进行分组专门探索某一部位,而后再将其结合起来,会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语文《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过程中,这就是就可以为学生准备航天员模型,或宇宙飞船模型,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爱者的外形,并在脑海中产生相应的形象记忆。并且将玩具模型带到课堂当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事物带来的直观感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眼中和想象中的太空形象,提高对航天事业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对于科技和航天的向往,为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采取情境教学模式展开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之内,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丰富教学内容,用真切动人的情感、真实感人的意境使语文教学变得充满魅力。且在这一的环境中,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做到有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切身参与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巩固和理解教学内容,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明全.优化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效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23):120-122.
[2]王陆正,赵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2):34-43.
[3]陈天晴.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一学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11):99-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