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石小云

甘肃省庆阳市科教苑幼儿园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在当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备受关注,这一阶段教育就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习惯,以及从小树立良好的品质。在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有明显的变化,所以需要做好这一节点的各方面工作,确保幼儿今后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幼儿来讲,幼儿园、学校和家庭都是重要的教育场所,为此,在幼小衔接中,需要充分发挥家园校三方合作的作用,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使幼儿更好地步入小学生活。鉴于此,文章主要分析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所面临的困境,并根据这些困境提出有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幼小衔接;家校合作;困境;实施路径

正文


引言: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教育阶段学习衔接至小学教育阶段学习的整个过程。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创新,在现代化教育中幼小衔接教育备受关注。这一阶段教育对于幼儿来讲,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帮助幼儿顺利地步入小学生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幼儿园和学校是重要的育人场所,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无论是家长、幼儿园还是学校都必须要找准自身职责定位,共同发挥出育人作用,引导幼儿逐步从幼儿园踏入小学,让他们全面适应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以此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帮助幼儿顺利步入小学生活。然而就实际来讲,有部分家长和校园在育人理念方面存在差别,在育人方式上也截然不同,导致家校共育模式的开展不理想,阻碍了幼小衔接工作质量。因此,必须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家园校共育的模式,全面提高幼小衔接工作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帮助幼儿平稳过渡。

一、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性

1、幼儿园阶段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小衔接的任务极其关键,而执行这项任务的过程,必须依赖于所有的家长的积极参与与协助。唯有真正提升幼小衔接的效果,才能协助幼儿更加平稳地度过幼儿的幼儿时期,让幼儿全方位地适应小学生活,进而持续成长。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过程中,游戏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在这个阶段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足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学习的旅途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培养出优秀的学习态度,热爱学习,体验知识的吸引力,以此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设备和设施都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性来设计的,这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并且与幼儿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所有的活动旨在塑造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并鼓舞他们提高自身的实践技巧和创新才能。同理,在幼儿的教育过程里,教师会将重心放在幼儿的日常需求和安全问题上。当幼儿参与一天的幼儿园活动时,他们会竭尽所能保障幼儿的安全,并满足幼儿的各类需求。在幼儿园,教育环境极其适合,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幼儿展现自我,同时也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行为模式,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阶段

在我国教育结构里,幼儿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则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它们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体现在各自的教学模式、教育观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在此阶段的幼儿,需要专注于掌握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且需要全面地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与幼儿园教育环境相比,小学的课堂气氛更为庄重,幼儿将面临的是极其严格的教导,教师将依照各个课程的独特性,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协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学阶段环境和设备设施方面讲,大多都是讲台、课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与学习活动有关的设备设施。这一阶段的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另外,在当前的小学教育环境下,素质教育是主导的。教师不只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度和考试分数,更应该把焦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格上,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出优秀的品格,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对一些幼儿而言,幼儿园教育方式与小学的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若他们没有在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建立起扎实的基础,他们将很可能在步入小学之后感到无法适应,这将对他们的学业和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也无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

1、家园校合作共育理念有所差别

在幼小衔接阶段,参与者主要有家庭、幼儿园以及小学。三方必须要保证有着相同的育人理念,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家长支持和配合,从而实现三方的共同育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顺利步入小学生活。然而就实际来讲,由于家园校共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别,导致合作共育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对于家长来讲,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理念,对幼小衔接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在这一阶段,往往将重心放在学前知识准备方面,让幼儿在这一阶段不断学习小学知识,而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幼儿园来讲,在教育理念上过于遵循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在幼儿园中急切地开展小学化教育,无论是在学习模式、活动安排,还是课程布置上都接近小学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小学来讲,未能做好对幼小衔接阶段的理解和把握,迫切地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所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未能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幼儿,有部分小学会将补习任务交给家长,让家长辅导幼儿完成小学阶段的基础学习,这无疑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当前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由于家园校三方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育理念,导致幼小衔接合作共育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2、家园校合作共育模式不具有双向性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家园校合作需要三方共同推进,所以对于共育机制有着明确的要求,要保证三方合作共育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方法,同时,还要保证供应模式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家园校合作共育质量,引导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从而顺利步入小学。但就实际而言,家园校合作共育模式不具备双向性,极大地阻碍了合作共育模式的推进。就幼儿园来讲,有部分幼儿园未能重视幼小衔接,在园中所开展的各类活动未能体现出新课改理念,完全忽略了幼小衔接的学习教育。除此之外,有部分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需求,将幼儿园的各类游戏活动逐渐改成小学化活动,在作息安排、课程设置上都以小学为主。如此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幼儿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对于部分小学来讲,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时常会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辅导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及家长的顾虑。同时,有部分小学未能落实“零起点教学”,导致“读不进”“学不懂”的现象产生。这种单向性的家园校共育忽略了幼儿以及家长的主要想法,未能尊重双方诉求,导致产生诸多困境。

三、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实施路径

1、家园校合作共育需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中最为重要的节点,为切实提高家园校合作共育的质量,三方必须要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第一,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园校合作共育既要保证幼儿接触到小学教育,形成教育共识,又要保证所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第二,家校校园合作共育必须坚持双方的共同培养原则。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连续性,确保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与小学的活动方式相吻合,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充分履行合作共育的目标。第三,要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科学宣传。对于部分家长来讲,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指导,所以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足,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和理解,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第四,在家园校合作共育的方式上需要达成一致。要切实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都必须要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个体差异,切实关注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共育方式,以此提高幼小衔接质量,引导幼儿顺利步入小学。

2、家园校合作共育需明确自身职责

对于家长、幼儿园以及小学来讲,每一方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和需求,为切实提高合作共育质量,确保幼小衔接工作落实到位,三方必须要明确自身职责。对于家长来讲,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能力,还要将目光转移到幼儿的学习需求和想法上,要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主,主动支持并配合幼儿园以及小学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园来讲,必须清楚地理解由教育部门设计的促进幼小衔接的详细执行计划,同时也需要构建适当的协同培养模式。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做好配合,引导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职责。对于小学来讲,需要主动与家长和幼儿园配合,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转变的任务,清楚地指出小学如何指导家长和幼儿进行科学衔接的教学管理,并且明确家长、幼儿、小学三者一起执行幼小衔接的任务。总之,只有家长、幼儿园与小学三方共同配合,明确自身职责,才能全面提高幼小衔接工作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来讲,幼小衔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幼儿园以及小学必须要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在合作共育上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际需求,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共育方式,同时,三方要明确自身职责,做好配合和监督,打造双向育人模式,提高幼小衔接工作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芳婷. 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3):5.

[2] 胡榆涓. 关于\"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探讨[J]. 卷宗, 2019, 009(004):177.

[3] 张文兰. 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现状研究[J]. 文学少年, 2020, 000(007):P.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