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理念下幼儿户外艺术活动的深度实践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游戏化理念;幼儿园;户外艺术
正文
《纲要》指出:大力开展户外游戏和趣味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同时也有助于强身健体,最大程度的增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户外艺术活动的游戏化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趋势,借助于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协调性,要求幼儿教师进行深度的探索。本文基于现有的理论资料和幼儿园户外艺术活动的开展经验,重点指出了游戏化理念下幼儿户外艺术活动的深度实践策略,旨在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游戏化改革。
一、理论研究
(一)游戏化课程理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育中应该把游戏当成是各项活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确立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截至目前,学校教育中虽然已经开始尝试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但是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游戏化强调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激发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二)幼儿户外艺术活动实践意义
首先,幼儿要在户外艺术活动中充分接触自然地同时,还需要增强幼儿的艺术素养、身体素质。其次,户外艺术获得可以为幼儿们创设出合作、互动的机会,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团队意识,最终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户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掌握技能,还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游戏化视域下幼儿户外艺术活动组织策略
(一)解读游戏化理念,把握游戏化价值
第一,以快乐教学为指引,提升户外艺术活动的趣味性。本质上来讲,游戏化理念是一种符合幼儿天性的教育思想,可以更好的激活幼儿的主动意识。第二,艺术类活动更加重视幼儿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换言之,为了提高艺术活动的效果,应该努力吸引幼儿的关注,为幼儿创设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活动的目标。对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要始终坚持层次性原则,活动组织形式与内容,都应该层次递进,切实体现出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全面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推进游戏化发展
1.适宜的物质环境创设
在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户外艺术活动,必须要注意环境的创设,从而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要注意的是,环境的打造需要充分结合相关特征要求。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充分明晰幼儿开展的具体需求所在,以更好为幼儿给与契合的材料。举例,在开展美工主题区域活动阶段,任课教师需要全面考究当下幼儿所掌握的基本专业节能,在幼儿自身水准增进情况下,其对活动材料的应用兴趣度也会显著提升。针对于此,在进行活动设计过程,任课教师需要进行充分探究,充分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材料的科学化投放。第二,任课教师需要充分明晰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每个幼儿看作为独立个体,所以在开展材料投放的前期,需要充分观察幼儿在户外艺术活动中的行为。立足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投放最符合幼儿成长的材料。除了要关注幼儿的成长需求,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从而让幼儿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合理利用所投放的材料,实现技能、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基于年龄特征投放游戏材料。大班和小班幼儿的需求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到幼儿年龄,分阶段投放户外艺术活动材料。例如:在材料投放过程中,部分小班的幼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在户外艺术活动中投放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游戏材料,要注意的是,材料的种类应该尽可能的少,数量尽量多,保证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玩玩具。而对于中班幼儿,其自身已经初步形成了直观形象的思维,此时,教师要注意投放一些具有连贯性的游戏材料,以便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在实践中,不少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游戏经验和活动,能够自主的完成一些创造,因此,教师可以将角色游戏融入到户外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利用游戏材料完成创造性的表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投放一些促进生成的游戏材料。
2.适宜的人文游戏环境创设
户外艺术活动是一种能够提升幼儿认知、空间感知以及审美能力的游戏,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即为自愿行为。教师需要设定好观察的目标、方式等,提升观察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把握和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对此,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幼儿的特点,把握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与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基础适当调整游戏所需要的材料,从而促进幼儿的成长。在艺术领域活动中,要求家长、同伴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不同主体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自身情绪的发展。对此,教师要努力在游戏活动中感染幼儿,让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最大程度的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三)重视趣味化教学,调动参与积极性
教师需要关注到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幼儿自身的能力发展,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到活动最终结果的关键点。
1.把握活动内容与游戏活动的契合之处
在设计游戏时,需要关注到游戏活动设置形式的多元化、游戏设计必须要具备创造性,从而避免游戏形式过于单一或者是枯燥乏味造成幼儿丧失兴趣。教师要明确户外艺术活动内容和游戏之间的契合点,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游戏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到户外观察自然界中的花草鱼虫,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和绘制自己观察的画面。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可以一边进行绘画一边进行描述,由于幼儿自身的想象力存在非常显著的区别,绘画的表现内容也各有差异,更有助于推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拓宽活动选择途径,注意结合幼儿实际
户外艺术活动主要是针对学前阶段幼儿的基本教学,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孩子身心上得到发展。不但注重于孩子在基础知识技术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领导才能。而幼教活动在现阶段产生了一些的迷失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幼儿园的一日教学中基础知识技术的训练仍然占着主导地位。而知识教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孩子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巧,使幼儿能够做些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使孩子在长大后能够立足于社会。活动区游戏则是幼儿的基本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教学手段而在幼儿园教学中大量出现,户外艺术活动既被设置为了基本教学,同时又被安上了教学目的。户外艺术活动的内涵本性也被所局限,缺乏了活动自身的精髓,在教学中也失去了游戏精神。借助于趣味性的游戏内容,达到艺术户外活动游戏化教学目的。比如:“小鱼捉迷藏”的美术游戏活动中,不少幼儿对捉迷藏非常感兴趣,此时,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幼儿能够更快的找出对应的图形。此时,教师可以再进行引导“许多调皮的小鱼躲在了这些图形里,跟我们捉迷藏呢,你能找到它们吗?”而这种问题的设计,明显的激发了幼儿对户外艺术活动的兴趣,促使活动得以顺利的推进。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在一日活动中选择最佳的材料,例如:水果拼盘等。
(四)优化指导的方法,提升活动有效性
第一,活动的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在实践中,教师则需要重视引导幼儿持续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集中处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户外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要重视总结和延伸,最终达到提高活动效果的目标。第二,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必须要以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幼儿探索的意识和创造的兴趣。利用好幼儿的好奇心,丰富见识和认知。第三,教师要利用好观察活动,借助于灵活性的指导策略,实现对幼儿的有效引导。在户外艺术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在活动的初期,教师一方面要细致观察,全面把握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是把握幼儿游戏行为的重要基础,情感干预是刺激幼儿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教师需要进行细致有效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搭积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必须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其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与幼儿进行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设计,加强幼儿与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确保创设的环境更加适应幼儿的成长。另一方面要改变自己是局外人的想法。在之前的研究中,很多教师都会将自己当成是局外人,而并未体现出自身在活动区游戏中的价值。要注意的是,观察过程中要利用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记录,最后对结果进行反思,切实把握好幼儿真实的表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推动艺术户外活动的游戏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明确艺术户外活动的开展目标和实际内容,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努力将游戏化理念全面的渗透到活动中,达到最佳的艺术教育目标,实现幼儿自身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丽君.本土资源与幼儿园特色户外活动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教师,2022(14):90-92.
[2]孟卫平.艺术活动:户外写生——柿子树[J].儿童与健康,2017(Z1):61-63.
[3]蔡聪灵.亲近乡土文化超越课堂教学——大地的工作第四回《刺桐花开》户外儿童教育艺术活动的启示[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