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赵雪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第一中学 062650

摘要

鉴于高中数学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针对高中数学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本文提出通过转变教师观念、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合作探究及融入生活素材等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的研究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问题策略

正文


1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目的片面化

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导致教学目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教学目的不仅忽视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本质和价值,也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往往形成“为分数而学习”的心态,他们将学习视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一种探索知识、提升自我的过程。这种心态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缺乏兴趣和探索欲,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1.2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他们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实际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并着力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重要性。这种脱节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但却缺乏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也限制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其首要意义在于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通过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进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这种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探究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2.3 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通过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探究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3.1 教师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非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2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梯度性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应能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形成探究意识。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气温变化的情境,让学生探究如何使用函数来描述和预测气温的变化。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够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3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函数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3.4 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应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后作业中,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和思考。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空间几何体相关的探究性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种新型包装盒,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这样的作业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

3.5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或计算某建筑物与地面形成的角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性质和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如物理、化学等,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4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转变教师观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后作业以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探究性学习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洪亮.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  2021.DOI:10.12268/j.issn.2095-7181.2021.03.051.

[2]李彩霞.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2(3):87-88.

[3]郎泽定,霞珊.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中学课程辅导, 2022(33):96-9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