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杨志凯

冀中能源邢矿集团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管理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挑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建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的背景和意义,随后从管理模式、服务体系、资金保障、人员配置等多个维度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保险信息库、加强社区建设与服务、完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等具体建议,以期为实现离退休职工的高效、优质社会化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问题与挑战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离退休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其晚年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在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管理模式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资金保障不足、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因此,探讨国企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对于提升离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根据数据,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202365岁及以上人口约2.2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约四分之一,即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到2030年、204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分别达到2.6亿和3.5亿。到本世纪中叶,预计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最大规模5.2亿人,占比超过40%

    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在全球范围内属罕见。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3年跨入中度老龄社会,中国仅用了23年,而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9年。预计从7%的老龄化到20%的超级老龄化,中国将仅用10年左右时间。预计到2050年左右,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占比将超过10%。高龄老人健康水平较低,更需要生活照顾,这对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人均GDP水平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这种“未富先老”的现象加剧了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城乡老龄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同时,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地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退休人员为例,从2013年的6942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9996万人,预计2024年将突破1亿人。这一趋势在国企离退休职工中同样存在。近年来,退休人员增速快于在职职工增速,这一现象在国企中也可能有所体现。随着第二轮、第三轮婴儿潮出生人口逐渐进入退休年龄,未来国企离退休职工数量将呈阶梯式上行趋势。

二、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有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专注于主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品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将离退休职工纳入社区或街道管理,可以更加灵活地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社会化管理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完善服务体系,为离退休职工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离退休职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通过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更好地解决离退休职工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紧迫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人数逐年递增。这一趋势使得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传统的企业服务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离退休职工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随着离退休职工数量的增加,企业承担的管理和服务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转变管理模式,实行社会化管理。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承担着沉重的养老金支付责任,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通过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使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主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这些政策不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还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因此,加快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通过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同时,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加快社会化管理进程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当前国企离退休职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国企离退休职工管理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寿命的延长,离退休职工人数不断增加,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给国企离退休职工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增加,相关的福利待遇、医疗保障、文化活动等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导致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不同离退休职工在生活、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是国企离退休职工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传统的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离退休职工的期望和需求。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是国企离退休职工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临的机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企离退休职工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社会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可以共同为离退休职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是指将原本由国企直接负责的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转变为由社会专业机构或政府相关部门来统一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旨在解决国企因改革、重组等原因而无法继续承担离退休职工管理职责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和效率。

4.1 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根据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和退休政策规定,养老保险由职工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在社会化管理模式下,政府人社部门负责养老金的发放,并委托商业银行进行具体操作,企业不再直接承担这一职能。

4.2 组织关系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

国企离退休职工的人事档案在退休后,由政府直接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档案管理。同时,党组织关系也由单位转入所在地区街道,实现属地化管理。

4.3 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提供

通过引入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为离退休职工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如文化娱乐、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等。这不仅可以满足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4 资源优化利用

通过阵地联用、信息联通、活动联办等措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例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各种活动场所,让离退休职工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发挥作用。

4.5 合理分类管理

根据离退休职工的年龄层次、身体状况等,进行分类管理教育。通过定期入户走访、送学上门、结对帮扶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全覆盖管理。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有助于解决国企在离退休职工管理方面的困境,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这也是对企业人文关怀的体现,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国企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5.1 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的目标、原则、措施等,为实施工作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包括社区建设、服务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5.2 加强组织建设

成立由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等组成的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进管理工作。依托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建立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协同。政府应加大对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的财政投入,确保管理服务工作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管理服务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加强对管理服务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5.3 完善服务体系

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机制,确保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根据离退休职工的需求,提供包括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服务,方便离退休职工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5.4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确保服务质量。通过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离退休职工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专业培训: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管理团队,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5.5 强化社会参与

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发挥其在资源整合、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离退休职工提供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推动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为离退休职工创造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的宣传引导,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搭建离退休职工与社区、企业、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信息沟通和互动合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5.6 社会化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设立专门的离退休职工管理部门或中心,负责统筹协调离退休职工的各项管理工作,确保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明确政府、社区、企业等各级管理机构在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结合离退休职工的实际需求,构建包括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满足离退休职工的多样化需求。在社区层面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为离退休职工提供便捷的服务。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参与离退休职工的服务工作,通过志愿服务、社区互助等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优化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需要从明确管理职责与分工、完善服务体系、强化资金保障、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参与与互动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六、结束语

在探讨国企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时,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离退休职工福祉、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管理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人性化的社会化管理体系。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这些优化策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为国企离退休职工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服务,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工作,共同为构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自雄.国企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困境与改革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2).

[2]黄敏浩.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8,(22).1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