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韩艳霞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来村中学 056500

摘要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初中是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养成的关键期,班主任应当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和教育理念,科学应用有效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现阶段,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需要克服。全面落实有效性管理方式,可以将德育视角覆盖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德育体系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有效性管理;初中班主任;德育;应用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时更加注重教育的有效性、精准化和精心化。有效性管理作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渗透进初中班主任德育体系中,可以从细节上控制整个德育过程,以此提升初中德育的实效水平。本文分析了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实践困境,并针对有效性管理在初中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论述。

二、 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德育管理模式的粗放性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这一时期容易出现情绪和思想上的剧烈波动,甚至可能爆发冲突。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个体思想开始萌发自我意识,逐渐追求个性化需求。然而,德育管理往往采用粗放的方式,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和道德观念。这种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强行抑制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削弱了他们的创造力。为了推崇教育的标准化,这种粗放的德育方式在许多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偏离了德育的初衷。

)德育与智育的协调性不足

相较于小学,初中的科目和课程增多,学习任务迈入新的层次。一些班主任可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以往,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业压力,也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种德育方式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引起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共鸣,导致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感觉,对后续的德育工作持怠慢态度,降低了德育的最终效果。

)德育体系的连贯性不强

德育相较于文化教育具有更长的周期、更大的难度和更深的影响。德育的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和学校,而需要班级和家庭共同努力。由于初中生正经历青春期,情绪敏感,更加关注自我需求和个性需求,可能产生叛逆心理。在德育实践中,一些家长可能会过度关注学生,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产生不必要的干预,导致班级德育出现断层和停滞,许多有效的德育手段无法顺利实施,制约了初中德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德育成果转化不理想

初中德育工作的成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调努力。由于初中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负面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对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成果转化方面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务,更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支持。班主任需要结合社会时事,及时实施正确的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三、有效性管理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有效性管理理念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起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并卓有成效。有效性管理的原则在于简单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效性管理应用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要求班主任要具备对有效性管理理念的正确认知,清晰了解有效性管理理念的意义和实施手段。将班级管理理念更新与班级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有效性管理在班级德育中的渗透深度和广度。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监督和管理要围绕有效性、精准化、精心化三个原则,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突出育人功能,拉近师生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推进思想道德共享和传递。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实施德育中推行有效性管理理念,要清晰认知到成功的德育是潜移默化而又意义深远的,不只是一时的思想情绪传递。这也与有效性管理的核心发展目标相一致。特别是对某些家庭环境特殊、情感缺失的初中生而言,通过班主任有效性的关爱和教育,会给予学生脆弱的心灵温柔的抚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完善有效性德育管理机制

有效性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科学有效的有效性管理制度作为支撑。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班级管理行为都要依托制度建设和执行顺利完成。班主任在推行有效性班级管理前要制定有效性管理制度,结合本班级实际情况,对学生行为和班级事务进行分类、分层制度规范,本着有效性原则不错失每一个班级角落。例如,班主任可以制定《班级德育量化考核条例》《班级卫生保洁考核细则》等。为了提高有效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班主任可以在教师管的基础上延伸学生自管,选拔班干部,制定相应的班干部责任制度。在班长牵头下设思想品德委员,积极配合组织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并与其他班级委员全面协调班级内各项任务。班干部责任制要明确班长和各委员的责任和义务,做好班主任和学生的衔接工作,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达班主任的德育活动要求,并结合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向班主任及时反馈,提出相应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有效性管理制度建设,有效规整整个班级德育体系发展,在班级内落实管理责任,使德育工作具体化、明确化,最终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德育有效性管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班主任应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完善制度落实,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有效性管理制度,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效性管理制度的推行要循序渐进,突出激励制度建设,完善学生德育评比,提升教学评价机制的立体化和综合化水平。

)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初中班主任应清晰地了解德育工作对每位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塑造的重要意义。班主任为人师表,是初中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其示范榜样作用尤为凸显。班主任具有德育一线的突出优势,这就要求班主任严格以身作则,规范自身品德和行为,给予学生良好的德育感染和熏陶。通过提升自身德育意识和文化素养,发挥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以文化气质和品德素质立身修为具有高尚综合素养的教师典范。凭借班主任优秀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钦佩与信任,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科学辨别是非对错,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强化自身德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全面落实有效性管理的德育模式,将有效性管理中的程序化规律与初中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道德成长规律相融合,提升有效性管理制度与初中班级管理的契合度,让学生体验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德育熏陶。德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分析力和应用能力,把有效性管理的核心理念融入德育研究中,配合德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科学应对各种班级突发事件,通过现象发掘本质,应用有效性管理,减少深层次班级矛盾的发生。基于有效性管理下的德育工作,应具有发展的眼光,根据班级实时动态和学生主体的变化,班主任要灵活掌握管理手段和措施,以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高效。

)优化德育有效性管理过程

有效性管理的应用,及时更新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德育活动的感知水平。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趣味化、个性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不要过重强调德育知识的表层宣读和硬推,要侧重德育活动的娱乐性和参与感,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道德感悟,这往往比强硬笼统的德育知识灌输来得事半功倍。真正的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体会和熏陶。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感恩活动。例如,在“重阳节”让学生帮助家里的老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母亲节”让学生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等等。通过感恩教育活动,改变许多初中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态度,更加懂得关爱家人、关爱他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可以结合有效性管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在班集体内实施对学生的仪容仪表、卫生状况和学习态度的记录和检查,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教师德育管理的参与感和主动性。通过对班级事务的有效性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自主学习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推进家校共育

班主任要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德育工作网络,强化学校和家庭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构建良好的氛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德育活动,宣传普及家庭德育知识,利用家长会、家长沙龙等活动,提升家长对德育家校衔接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针对德育的普及和宣传。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家访,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思想表现,与家长及时沟通讨论德育方法,形成合力,促进德育的连贯化、一体化。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积极配合和应用社会新闻,利用新闻时事让学生对现有社会现象有初步的了解,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水平,优化德育的实践性。

 创新德育管理的科技手段

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创新科技手段的运用是提高有效性管理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得力助手,对德育工作的创新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智能化德育监管系统的建设:

引入智能化德育监管系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学生的德育行为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监测和分析。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包括课堂表现、卫生状况、集体活动参与等。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为班主任提供详细的学生德育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轨迹,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这样的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德育管理的效率,还有助于形成科学化、定量化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引导学生行为规范。

虚拟现实(VR)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班主任可以打造更加真实、生动的德育实践场景。通过虚拟现实,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德育活动,如模拟感恩活动、模拟团队协作等。这样的创新手段使得德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虚拟现实,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德育理念,提高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在线德育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班主任可以推动在线德育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德育学习方式。这样的课程可以涵盖德育知识、情感教育、团队协作等方面内容,通过多媒体、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更具吸引力。在线德育课程还可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参与学习,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普及度和覆盖面。

 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

在有效性管理的德育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既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素养。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波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档案的维护和分析,班主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引导。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基础。

德育与心理健康的课程融合:

设计结合德育和心理健康的课程,使学生在德育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课程可以涵盖情感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互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德育修养。融合心理健康的德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建设心理健康支持团队:

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这个团队可以由心理医生、专业辅导员、社工等组成,通过团队协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支持。班主任可以与心理健康支持团队紧密合作,将学生的德育管理与心理健康关怀相结合,全面推动学生成长。

通过创新科技手段和德育与心理健康的融合,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推动初中班主任的有效性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总结

总之,初中階段是实施德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可塑性较强,初中班主任可以凭借自身的德育主阵地优势,针对当前初中德育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深化德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引领有效性理念渗透初中德育体系,通过理念更新、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手段优化和家校共育,以此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管理水平,为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骁.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的有效性管理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9.

[2]韦必考.试论有效性管理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1.

[3]齐燕.班主任有效性管理对初中德育工作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201812.

[4]徐小玲.一个都不能少——浅析初中班主任立德树人的有效性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