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气象灾害;新疆地区;应急管理;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正文
实际上,应急管理能力的概念,是由灾害应急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所提出的,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会受到地区自然条件、工程防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政府在应对灾害发生时,通过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经过综合运用应急预案、灾情预报、应急指挥等手段,科学以及高效地开展应急活动,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主要是指在掌握气象灾害特征和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地区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为此,需要强化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导。
一、新疆气象灾害的基本特征
新疆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进而凸显出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的特点。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类型主要涵盖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范围,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干旱是新疆地区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该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导致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而洪涝灾害虽然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通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还具有频发性特征。加上气候条件不稳定,气象灾害通常会频繁发生,为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如,干旱和沙尘暴等灾害在新疆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这些灾害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二、构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作为灾害应对工作的核心指导文件,其科学性与实用性会决定灾害应对的成效。而通过构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相关部门也就可以对现有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评估,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实现相应的优化与完善。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能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其在灾害应对中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1]。而且,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境下的预案内容、实施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从中挖掘出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从而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宝贵借鉴和参考。如此,也就能够反映出应急预案的优劣,为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改进气象基础防御设施
气象基础防御设施是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重要物质保障,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灾害应对的效果。通过构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相关部门可以对现有的气象基础防御设施进行全面评估,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针对性改进。具体来分析,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气象观测站网进行优化布局,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可以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同时,还可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提高灾害应对的物资保障能力[2]。如此,便能够有效提高气象基础防御设施的整体效能,为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三)有利于提升气象灾害应对能力
气象灾害应对能力的提升,是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通过构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相关部门可以深入了解当地在灾害应对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提升应对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基于评价体系,可以识别出在灾害应对过程中存在的组织、协调、执行等方面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情境下的应对能力和效果,也可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此,也就能够通过评价体系的应用,不断提升气象灾害应对能力,为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三、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初选评价指标
在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当中,相关部门可以选择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突发事件的发生阶段性特点,以多个方面来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分别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此实现对一级指标的建立[3]。而后,相关人员可以选择对当前灾害应急管理评价指标进行收集,结合所确定的一级指标,实现对二级以及三级指标的罗列。在对二三级指标进行初选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要求进行筛选和整合,确保指标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同时,初选评价指标还需要考虑新疆地区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此确保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实践经验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初步筛选出符合新疆地区实际情况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为后续的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二)确定指标体系
在对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确定之后,也需要经过完善处理,以此成为更加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做好指标体系的检验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正[4]。还需要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和冗余。在确定指标体系时,通常会存在重复或者相互包含的指标,可能有些指标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作用没有很大。为此,要想进一步减少工作量,可以强化对指标的删除与合并。针对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比较小,或者不容易理解,删除之后不会对整个指标体系带来大影响的指标,可以进行删除处理。而针对存在反映内容重叠或者涵义重复的指标,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将其合并成一个或者多个指标。
(三)选取评价指标
1.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
对气象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的评价,主要是指对气象灾害过程发生之间的气象基础建设能力进行评价。在新疆地区,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主要会针对行政区域内的暴雨、大风、冰雹、沙尘暴、高温、霜冻等灾害进行预防。经过对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预防与应急准备方面,新疆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收到重要天气情报后,会注重及时进行风险隐患的排查以及治理。如果预警级别达到相关的标准,相关负责人会进行深入分析以及评估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做好应急物资准备以及抢险队伍的工作。在实际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以防护林、排水管道密度、环境保护支出等方面,来衡量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其中,防护林的建设和排水管道的密度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时的防御能力,而环境保护支出则反映地方政府在气象灾害预防方面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这样的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新疆地区在预防与应急准备方面的实际水平,为提升应对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
灾害监测与预警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及时发现灾害迹象、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地区,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的建设[5]。针对这一指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此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可以考虑气象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和精度,包括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设备的布局和运行情况。因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能够实现对灾害天气的实时监测和追踪,为预警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所以,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气象监测设备的数量、分布以及更新维护情况,来评估新疆地区在灾害监测方面的能力。并且,还需要关注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新疆地区,可以评估预警系统的信息发布速度、覆盖范围以及用户接收情况,以反映预警工作的实际效果。此外,还需要考虑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效果。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对灾害预警至关重要。新疆地区会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多种渠道进行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以此实现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通过评估这些渠道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也就可以了解预警信息在公众中的传播效果和接受程度。
3.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
应急处置与救援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效果和社会稳定。在新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复杂,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为此,在应对气象灾害的过程当中,新疆地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会选择强化对气象灾害与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状况。并且,结合应急响应的等级,做好响应启动工作。在完成应急响应启动后,会根据气象灾害的类型、范围以及影响,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做好现场处置、社会动员以及信息发布的工作。而要想更有效地对新疆地区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进行评价,相关部门也就可以关注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效率。通过评估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情况、预案的完善程度以及实际执行情况,反映新疆地区在应急处置与救援方面的能力水平[6]。同时,也可以分析应急处置与救援力量的规模和实力。通过评估救援队伍的数量、结构、训练水平以及装备情况,了解新疆地区在应急处置与救援方面的实际能力。
4.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
气象灾害的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主要指在气象灾害过后,受灾地区能够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发展的能力。对于新疆地区而言,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关乎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新疆地区在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中,会注重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通过及时提供救助和安置,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积极组织清理灾害现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还会通过对气象灾害损失及起因、性质、影响等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应对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明确重建目标和任务,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和投入,加快灾后重建进度。为此,在对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可以关注灾后救助和安置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评估受灾群众的救助覆盖率、安置点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反映新疆地区在灾后救助和安置方面的能力水平。此外,还需要关注灾后重建的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评估重建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了解新疆地区在灾后重建方面的实际能力和效果。同时,也需要考虑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注重恢复和提升受灾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确保受灾群众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但在灾害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要想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新疆地区应继续加强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提升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强化应急处置与救援力量,并注重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格局,以此提升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忠洋,蒋骏,陈宏波,姚丽娜.基于数据共享系统的气象灾害防御网格治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湖北农业科学,2023,62(12):188-194+217.
[2]林兆治.华安县应急管理局: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运用[J].安全与健康,2023,(10):43-44.
[3]戚易明.提高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应急响应管理水平的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0):187-189.
[4]张岚,李娟,孙艳.气象灾害事件舆论关注焦点及舆情风险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1):57-59.
[5]李雅萍.黄骅市气象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08):134-136.
[6]黄思琦,顾雄萍,肖志鹏,曾小团.城市突发极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若干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2,43(03):12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