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地图阅读;小组合作学习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发展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对于地理空间关系的认识与掌握,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探讨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价值
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发展的主要基石,其中一个核心价值则体现在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有力塑造上,这种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且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今后生活和学习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时代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成了学生联系自我和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它需要学生能超越时空界限在头脑中建构一幅多维的地球表面图景,了解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相互关联和动态变化。这一能力既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会用空间视角来分析问题,形成宏观视野、全局观念。比如在气候类型学习中,同学们需要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情况在头脑中勾画出全球气候带分布图,然后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特征,这一空间思维训练大大充实了学生认知体系。另外,发展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运用,地理学科自身综合性较高,综合了自然、人文、经济和社会等多领域知识。学习地理空间思维,可以使学生较好地串联所学内容,对地理环境形成整体性理解。这一跨学科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不论选择理科或文科学习路径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管理等等问题也变得格外关键,这就使得学生可以考虑到很多因素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时,要不断地进行观察、推理、判断等活动,这类活动大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呈现地理空间关系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发展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因其表现形式丰富、图像展示形象逼真、交互性好等优势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吸引力与效果。教师可借助于PPT、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将地理空间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立立体,动态的地理空间概念[1]。
例如,在讲解“地球在移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展示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同学们通过对动画的观察,能清楚地观察到地球在整个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相对于其它天体所做的运动,然后了解这些运动是怎样对地球表面气候、光照和其他条件产生影响的。这一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理解的困难,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奥秘的浓厚兴趣。再比如,当引入“世界气候类型”后,老师可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显示出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并用色彩、图例及其他视觉元素来分辨不同气候类型之特征与幅度。同时结合具体气候数据,图表及案例分析等方式,指导学生剖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对地理环境影响及人类活动适应性措施等。这种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可感化,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空间关系的把握。
(二)进行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地理空间的真实性
实地考察作为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给学生以切身感受地理空间真实的契机。通过走出课堂,进入自然与社会,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地理现象,体会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而深化对地理空间关系认识与理解[2]。
举例来说,在教授“地形地貌”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有权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山区、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现场考察。调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地形的形态特征,产生原因及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作用;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如罗盘、海拔表)测量地形的高度、坡度等参数;并且鼓励同学们把见闻记录下来,画出地形草图。这类实地考察活动在锻炼学生观察力与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其空间感知与地理实践能力。另外教师可结合本地人文地理资源进行主题式实地考察,例如历史文化遗址和农业生产基地。通过走访,采访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是怎样产生影响的,地理环境是怎样制约着人类活动进行的。这种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形成地理空间观念。
(三)加强地图阅读和绘制的培训,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和表示地理空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地理教学加强地图阅读和绘制训练,是促进学生地理空间认知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反复演练与练习,能够掌握地图基本要素、阅读方法与绘制技巧等,继而提升其空间想象力与空间解析能力。
例如教师要重视学生地图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地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这些基本情况;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地图上的符号、颜色、线条等元素判断地理事物的类型、分布和相互关系;并以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图传递的地理信息。之后教师要加强地图绘制的培训,在教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各种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学生在绘制地图过程中能够深化地理空间关系;学习用地图语言表达地理信息;以及发展其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举例来说,在教授“中国行政区划”这一主题时,教师有权要求学生画出中国的行政区域地图,并在该地图上明确标出各个省份、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名称、地理位置和形态等详细信息。这类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又能提高地图绘制技能。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地图的阅读和绘制训练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出行之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参考旅游地图和计划出行路线;教师可让学生注意天气预报时气象图,认识天气系统空间分布及移动规律。这种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图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价值,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四)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落实,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拓展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对发展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把学生分到小组中去,激发学生对具体地理问题的探讨,探索与合作,能大大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拓展。小组合作既可以集思广益。使同学们在沟通中吸取别人的意见与看法,又可以发展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研究“城市化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组别都分配到了不同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组员要一起搜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且要呈现给其他同学。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自己所研究的城市有更深入地了解,还需与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便识别其中的共性和差异,从而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研究视野。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争论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考察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空间关系的认识。
(五)利用数字化地理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难度
数字化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初级中学的地理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在线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字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能显著降低学习的复杂性并提升教学成效。这些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资源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空间关系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究地球表面种种地理景观,比如幽深的海洋、高耸的山脉和辽阔的沙漠。这种沉浸式体验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而深化地理空间关系。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且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另外,在线地理信息系统(GIS)也被视为数字化地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关键应用之一,通过GIS平台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得全球地理数据并实现空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这一直观的数据展示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空间关系的深入了解,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地理空间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对空间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科学的学术,强化个性化指导力度,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加强地图阅读和绘制训练,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红.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18):156-157.
[2]卢海燕.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J].知识文库,2022,(06):124-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