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史入文 文史结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的对策
摘要
关键词
融史入文;文史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历史知识;运用对策
正文
引言
语文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确保学生成为高素质人的时代新人。历史是与语文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是非常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在基于语文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历史中吸取养分,整合利用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促使学生自主迁移多学科知识,实现活学活用和举一反三。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中职语文中灵活穿插历史知识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内容以及写作意图,实现高效学习和轻松上阵。
其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学生的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引入历史知识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语文知识潜藏的历史背景,站在历史的视角分析语文知识,个人的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比较开阔,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的对策
(一)促使融史入文,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在全面推进中职教育改革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最新版的政治语文教材囊括了诸多的名家名作,作者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有感而发。为了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融史入文,理性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创新课前导入模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的透彻理解和深度学习铺路[1]。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卖炭翁》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文本的创作背景,讲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引入“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对“开元盛世”到政治腐败的基本历史进程有一个概括性的认知,尝试站在政治的视角分析“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大肆虐待,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又如在引导学生品读朱自清的《匆匆》时,教师可以采取知人论世的形式整合与作品创作背景相关的历史资料,讲解五四运动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深入体育会在五四运动中先进青年救国救民的意识以及较强的责任感。在确保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可以讲解朱自清的生平经历以及爱国行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时间线,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透彻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实现活学活用和举一反三。
(二)注重以史续文,促使学生深入把握知识
在带领学生深度剖析课文时,有的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存在认知短板。如果沿袭说教式的教学模式简单讲解理论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思维障碍。基于此,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历史知识,在以史叙文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个性以及课文主旨内容[2]。比如在讲解《满江红》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这一传颂千古、气壮山河的历史名篇的主旨思想,领悟作者岳飞重整乾坤的雄心壮志,教师可以讲解南宋时期的历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深入体会秦桧对岳飞的迫害,反复品读文本,在自主揣摩中深入感受岳飞的伟大抱负,全面把握语文主旨思想和核心情感,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
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鲁迅的系列文章时,如果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较少,缺乏丰富的历史知识积淀,就很难理解鲁迅文章的主旨思想。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以史续文,紧密融合语文和历史,鼓励学生变换角度,尝试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语文文本。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的脊梁”这一关键词,教师可以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知识。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确保学生能够在文史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增长语文历史知识,保持高涨的求知欲,以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历史观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
(三)实现借史赏诗,充分发挥美感教育作用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诗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和底蕴非常深厚,具有较强的美感教育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借史赏诗的形式紧密融合中职语文和历史知识,充分发挥诗歌的美感教育作用和价值。在借史赏诗中,教师首先应拉长战线?理性分析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历史渊源,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中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较为有限,对诗歌背后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存在诸多的思维阻碍。教师应精心备课,提前收集与语文诗歌相关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支持。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木兰辞》时,学生对诗词中木兰替补从军情结的理解比较片面,不明白为什么木兰需要自备鞍马出征,发出疑问“为什么军队不为出征的士兵统一配备装备?”。教师则可以简单介绍《木兰辞》这一北朝民歌的创作背景,讲解北魏时期的“部落兵制”,解答学生的疑惑,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确保学生初步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语文文化知识大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强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语文核心素养。
(四)开展课外读史,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频频碰壁,存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基本学情,正视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的不足,在文史结合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3]。在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短板以及共性问题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历史,用优秀历史文化熏陶学生、教化学生,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和良好的思想素质。确保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出色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在信息优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阅读资源越来越丰富,阅读手段更加高效和便利,很多学生习惯了利用电脑和手机阅读历史。教师可以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历史读物,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史记》以及《说岳全传》,鼓励学生认真品读历史人物传记,深入体会优秀历史人物的高尚道德品质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用经典的历史著作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确保学生终身无获益。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置“每周一诗”栏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与同班同学共同赏析爱国题材以及历史题材的诗歌,尝试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提升学生综合修养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实现历史与语文的无缝衔接。学生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自主性以及思考能力,在活跃民主的语文课堂氛围中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实现扬长避短和互帮互助。
(五)撷取历史素材,精心组织语文写作活动
历史是非常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提升学生的知识涵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适当撷取历史素材,正确指导学生的语文写作,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从知识输入过渡到知识输出。首先,在语文写作中,教师应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迁移历史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尝试选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例阐明观点,实现理性思辨和个性化写作,提升作文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文化品味。
比如在围绕“感恩”引导学生进行话题写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引用孔明对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的忠心、韩信报答“漂母”之恩的“一饭千金”的佳话,指导学生将历史作为写作素材,实现活学活用。其次,教师可以借用历史事件以及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创造,尝试结合史实认真书写,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写作能动性比较足,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更加充分,能够在“以手写我心”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逐步形成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保质保量地完成语文写作任务。
(六)借鉴传统学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历史与语文的结合能够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及活力,转变学生固有的知识印象,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教师应立足于当下,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主动借鉴传统学法,理顺中职语文“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识记语文知识,做到倒背如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4]。在正式授课时,教师首先应深度剖析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掌握传统的语文学习要领,在诵读和思考中产生更多的智慧灵感和思维火花。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可以先留出3~5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站起来大声诵读,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深入感悟《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的英雄形象,体会英雄的非凡气概以及豪迈壮志。
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后,教师可以设置多元问题,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表现了英雄形象吗?”,用问题驱动学生理性思考,深度体会诗人杀敌报国的情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学习深度。其次,传统的学习方法提倡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和勤学苦练,教师应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律意识,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成语故事,鼓励学生主动向古人看齐,学习古人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真正做到读好书、好读书,在读思结合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读书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整合应用非常有必要,揭示了“文史不分家”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可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知识的教学辅助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应综合考量基本学情和教情,主动探索多种历史知识融入路径和应用方法,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表现,明确融史入文、文史结合的基本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中适当补充历史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新学生的知识库,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赵幼萍,李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4):2.DOI:CNKI:SUN:JJYD.0.2011-04-124.
[2] 严婧.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以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匠人形象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6):109-110,126.
[3] 徐丽卿.融史入文 文史结合——浅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DOI:CNKI:SUN:HLJB.0.2013-08-034.
[4] 史晓燕.中职语文教学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