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政产学研协同培养;建筑类教育体系;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培养平台。
正文
课题项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项目 “建筑类研究生‘遗产保护’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148)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经受时间洗礼后留下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社会价值,遗产保护是可持续发展这个世界性命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中频繁强调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作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等相关指示,各地先后开展遗产保护工作。建筑相关行业与遗产保护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强,如区域尺度的历史或传统村镇保护、单体尺度的历史建筑保护等等。
建筑类“遗产保护”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我国建成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积极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熟悉最新的遗产保护状况和学术研究动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业能力。不仅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准确把握社会需求,面向实践应用,创新发展“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在培养环境、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期为社会储备并输送高质量遗产保护专业人才,是当前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对建筑类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更科学、更专业地进行遗产保护工作,各高校聚焦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培养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仍存在着部分不足。
1.1专门师资力量不足
建筑类“遗产保护”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跨学科特性的领域,需要有专门的师资团队来指导学生。为提升培养质量,很多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主。如以高校与企业合作为核心的职教集团[2]、“1+1+X”行业联合学院[3]、以高校与研究所合作为核心的校所战略联盟[4]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缺乏专业化的遗产保护教师和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尤其缺乏具有一线保护实践经验、较高保护理论水平的中青年教师,这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建筑类“遗产保护”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包括建筑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然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强调学科专业的单一方向,学科之间的整合不足。这导致学生只能在自己专业领域深入学习,难以获得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1.2能力需求不匹配
目前,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教育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导,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薄弱。由于遗产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实践性,不充分的实践教学可能使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时感到困难。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新的遗产保护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及时跟进并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有实践经验和项目合作平台的支持,而实践机会的不足是培养环境中的另一个挑战。学生缺乏与实际项目的深度合作和实践经验,限制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际项目实践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部分高校仍只着眼于对硕士导师的学术要求,其明确要求导师应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和国际化学习背景。但长期投身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缺少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往往也会与实际项目工作脱节。
1.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
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教育往往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较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课堂上的理论授课可以提供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满足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需要,学生在接触到项目时往往担心自己实战能力不足。建筑类“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具备实践经验和项目合作的能力。然而,现阶段,学生在实践机会方面的接触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项目时可能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也是一个挑战。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有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往往不够充分,由于缺乏政企研学多方面的帮助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创新性思维。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在机制反馈中还面临一些现状和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过于理论化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
二、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必要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不断发展,由最初的“产学研”协同模式到后来“政产学研”,再到现在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模式[8],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是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
2.1联合多元协同主体
从专业特点方面来看,建筑类“遗产保护”相关专业的应用性强,因此学生的实践经验、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同样重要。而以高校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和具有两段式培养特点的校企浅层合作培养模式中的教育体系仍存在缺陷,无法为研究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机会,导致培养成果既无法体现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也无法满足专业人才的市场需要。高校产出与市场需求缺乏有效交接点,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创新机制[9]。
多主体、深互动的协同培养能够弥补重理论、轻应用或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缺陷,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且专业素养高的高质量建筑类遗产保护人才。政府、企业、高校与研究院共同参与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的教育过程,多元教育主体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专业理论学习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实习机会,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研究生。各教育主体的合作不停留于断裂型的两段式培养,而是统一各教育主体的培养目标,围绕“高质量、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这一目标进行有效合作教学,进行深度互动。
2.2创造良好培养环境
从合作驱动力方面来看,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活力、有保障的培养环境。在资金投入巨大的遗产保护行业中,人才收获以及经济收益等利益回报更是多元教育主体合作的主要内在驱动力,而单独培养以及浅层互动的培养模式会导致各教育主体以及培养对象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状态,这一模式回报低、动力弱且不可持续,研究生成长的土壤也逐渐贫瘠,培养环境不够成熟。
而政产学研协同培养能够为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教育关联性和目标一致性的多元教育主体能够激发合作的内在驱动力,资源的整合与流通焕发活力,同时政府相关机构做好建筑类“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打造多元合作的良性循环,做好统筹工作,并且能够通过为多元主体合作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来发挥保障作用。
2.3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在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下,企业可以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师资以及实习机会,如强调工学交替的“三段三结合”培养模式[5]、由企业植入工作室制的“三站二室一坊”培养模式[6]、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二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7],以及强调校内外协同教学的“双师制”、“两段式”培养模式等。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加大经费投入等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协调高校与技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整合高校、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健全多主体协同培养长效机制提供平台支撑,这是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协同培养过程中多主体的教育资源整合、前沿发展理念与技术交流能够提供一个足够科学、高质量的环境,以引导行业创新发展与转型。
三、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路径
主体协同、环境协同和过程协同是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实现途径。在教育培养过程中,通过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构建学习环境、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3.1主体协同:人才供需对接,上升战略合作
遗产保护知识领域涉及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门类,因此需要多主体协同培养,使研究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接触到更多的专家和跨学科教师。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研究院等多元教育主体协同培养,从形式合作到战略合作,在培养过程中各展其长,在培养成果上各取所需,形成利益共同体。
高校必须强调人才培养的全局意识,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专业复合型人才。围绕具体要求为研究生开设相应的遗产保护理论以及实训课程,加强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企业和研究院作为行业发展的实践主力,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实习机会,拓宽研究生对行业更深刻的认知,并且针对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对研究生的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3.2环境协同:经济政策保障,构建培养平台
环境协同是指创造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这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协同,通过提供适宜的资源、设施和支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多元主体共同构建建筑类“遗产保护”培养平台,校企所整合遗产保护相关行业的师资、课程、项目等教育资源,明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避免培养断层。同时政府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为校企所合作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以及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减小协同培养的阻力,激励社会各主体参与研究生协同培养,为面向应用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一片富含营养的土壤。
建筑类“遗产保护”培养平台是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其通过承接各种科研项目解决基础性科学问题,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进行市场化转换,提高并加速产业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责。同时,平台可以解决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资金短缺、实践场所紧张、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实际困难。因此,培养平台成为学科发展与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3.3过程协同:内外交叉培养,理论实践并重
过程协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习者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校企所遵循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与制度,指向具体目标,依托具体实践项目,对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进行承上启下的交叉培养,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良性培养循环。
只专注于构建精致的情境,即使是再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无法复刻建筑遗产保护的复杂系统,因此实地感知是建筑学科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项目是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将理论落到实践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生走进实训基地,帮助他们对真实的建筑遗产进行深刻认知,以此更近一步理解建筑遗产保护的价值,使学生在心理层面对建筑遗产保护产生由衷的认同。与此同时,要重视“口述”方法在遗产信息收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和本地群众进行生活式聊天,从中获取各类研究信息,掌握建筑遗产保护的实操内容及细节要求。教师可以进行现场讲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解读现实中建筑遗产的保护措施,深入解析保护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3.4机制保障:协同校企研学,加强创新反馈
协同培养过程的监督反馈同样重要,多元教育主体依据协同培养目标、针对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具体培养措施,始终保证高质量、强应用的协同培养。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中,对培养对象的考核、培养方案的监督落实以及反馈尤为重要。研究生的考核过程不仅仅包括校内老师课程论文的等级评价,还需要企业、研究院等实践单位对研究生在实践过程的工作表现考核以及参与最终学术成果的应用性考核。对于培养方案的监督落实以及反馈,多数存在由于原有负责日常常规事物沟通部门的管理沟通机制不完善[3],协同培养模式缺乏问题反馈,合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合作主体必须重视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对接政产学研各教育主体的培养需求,确保培养方案的可行性高,并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反馈调整培养方案,体现出良好的过程协同培养。
四、总结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能够弥补教育体系缺陷、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以及通过高质量的培养过程指导高质量的研究生成长,从而促进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培养朝更好方向的发展。本文基于对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协同培养模式对于新时期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主体协同、环境协同、过程协同及机制保障四个层面探索建筑类“遗产保护”研究生协同培养的有效路径,以深度共建协同培养平台,全面提升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惠,张明静,李涛.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现状及改革措施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6):101-104.
[2]袁洪志. "工学交替 责任分担" 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10):4.
[3]何辉.基于行业联合学院平台的建筑类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53-56.
[4]王立忠,王晓萍,袁雯静,谢程程.联盟视角下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2):1-9.
[5]罗琳,欧阳彬生.高职“三段三结合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4(11):55-58.
[6]曾先国.推行“三站二室一坊”模式 培养实践型室内设计人才——评《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12):129.
[7]吴慕辉,何清.构建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37-38.
[8]冯丹娃,张睿.基于“政产学研用”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7(02):52-54.
[9]廖霄梅,魏锋.研究生教育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8):31-33.
[10]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J].建筑学报,2005(07):5-7.
[11]单丽琼,刘昭.对“非遗保护”文化产业化发展中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45-46+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