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化”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创新开展
摘要
关键词
江文化;区域活动;创新开展
正文
一、“江文化”简述
简单来讲,“江文化”是指以长江为载体体现的文化,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人们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与创新的一种文化现象,展示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且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思想认知。在幼儿教育中,“江文化”也泛指特定区域内,可以利用的各种自然教育资源。
二、“江文化”背景下区域活动创新开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外界的教育环境来看,以“江文化”为基础,创新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够体现出我国特有的幼儿文化教育特色,从小让幼儿接受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为保护传承长“江文化”开辟出新途径[1]。同时幼儿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方式不同,因为幼儿的思想认知还处于萌芽时期,对任何事物都还未形成正确的认知。所以我们需要坚持“以学定教”,强化生活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慢慢加深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而且文化是人类发展时各种环境的整合,也是学校、社区等运行的基础。坚持通过“江文化”,创新区域活动,能刺激幼儿的探究欲望,通过活动对家乡形成热爱之情。有助于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进一步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江文化”背景下区域活动创新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区域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创新开展的执行者,想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系统学习“江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确保区域活动创新方向与“江文化”背景保持一致。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检索当地的历史文化,学习与对应的课程教育理念,积极邀请当地的民间专家到园内进行交流,开阔教师视野[2]。让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计划时,能够把握“江文化”的育人优势,促使幼儿拥有不同的活动参与体验。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极其薄弱,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很容易遇到较多的阻碍。因此,教师需积极创设区域环境,打造园内文化。这有利于消除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陌生感,吸引他们的参与兴趣,从而潜移默化改变幼儿认知意识,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性。
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可以在明确“江文化”的特色内涵,将其深入到区域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在园内教师可以结合园内的发展情况,开辟出“小农场”区域,在此种植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让园内洋溢着生活中的气息,引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动机。同时教师还能在区域中,摆放一些与“江文化”有关的农具,像常见的锄头、水桶、帽子等。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公共区域,以长江为主题,营造特色文化氛围。站在幼儿的角度,选择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如设计各类鱼品种的展示墙、船和桥,收集一些与“江文化”有关的材料,装饰在园内的各个场所。在室内区域,教师能提供有关长“江文化”的绘本、手工艺品等,保证园中的“江文化”随处可见,为后续区域活动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区域活动材料,丰富教育资源
基于“江文化”的区域活动,教师可选择的内容众多,但幼儿的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应当重新整合教育资源,促使幼儿做到多元化发展。各种活动材料,不再以传统投放区域的方式,而是选择活动材料综合使用。按照区域活动的实际需求,给予混合材料,方便幼儿进行自主探索。这不仅能解决之前活动材料稀少的问题,还能刺激幼儿的参与热情,对创新幼儿思维起到促进作用。一般教师能对材料进行合理搭配,幼儿园投入一定的资金,给幼儿带去一种新鲜感。
教师可以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选择材料,优先以本地的动植物为主。常见的有树木、菜园、蝴蝶、特色昆虫,在区域内形成小的生态系统,促使幼儿直接获取生态循环的经验[3]。强化幼儿与自然界的联系,致使幼儿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思维发展水平。此外,教师还可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区域活动更具文化特色,拓宽幼儿视野,逐渐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例如端午节,选择屈原的故事,介绍包粽子的方法;讲述关于大禹治水、花椒传说的神话故事等,重视幼儿的兴趣,推动幼儿更快地适应生活,为区域活动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区域活动形式,注重实时对话
根据之前的幼儿区域活动开展方式来看,区域范围比较狭小,而且活动形式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虽然教师也会定期进行创新,然而活动流程基本一致,挫伤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为解决该问题,教师要注重运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手段,发挥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全程保持注意力。教师可以改变之前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在区域活动中,选择项目式学习法、微课程等方式,推动幼儿主动思考与学习。然后根据“江文化”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教师可以建立“江文化”学习角、兴趣中心、探索中心、种植饲养区、动植物观察区等,在原有的区域活动基础上,增加较多的活动课程,让幼儿拥有不同的选择、同时教师可以将走廊、户外场地等,全面利用起来,对幼儿提供新的活动区域[4]。譬如在保证幼儿安排的情况下,组织幼儿进行看图识“江文化”图片、玩跳格子游戏、布置创意墙,组织幼儿制作对应的植物标本,全面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
除此之外,幼儿的专注力不强,教师应动态化的观察幼儿活动状态。如果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教师可通过与幼儿之间积极沟通,增强区域活动育人效果。辅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其他幼儿之间做到和谐相处。比如:幼儿在绘制长江中的鱼时,出现了绘制失败的现象,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借助微课,对幼儿展示绘画中的难点。随时调整原有的教育计划,激励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同幼儿之间针对活动作品,进行沟通交流,与幼儿讨论活动中的表现优势与不足。保持这种状态,不仅能巩固幼儿对”江文化”的学习成果,还能让教师总结活动经验。促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创设出更多合适的活动方案,创新区域活动的形式,推进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我们想要提高区域活动创新与开展的质量,需要认识到“江文化”的价值,改变之前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江文化”,制定出合适的活动计划,培养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整合活动资源,联系生活实际,投放不同的材料,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此外,我们还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丰富活动形式,与幼儿做到实时对话,掌握幼儿的学习动态,尽可能发挥出幼儿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邹秀珍.看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跟进的实践探索[J].山西教育(幼教),2023(06):60-61.
[2]朱通艳.充分“解放”,开辟区域活动新路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创新启示[J].山西教育(幼教),2023(05):59-61.
[3]石明月.科学区域活动中推进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5):7-9.
[4]饶淑园,童淑美,吴钢.“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21,41(02):18-2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