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洪芳

青县曹寺镇中心学校

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教育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小学英语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也需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文便着眼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探讨适合小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策略,以期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英语;深度融合

正文


前言

英语是小学阶段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改进英语的教育制度,通过采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只有让他们对某件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有很强的求知欲。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不仅能提高老师的英语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英语学习资源,如英语教材、视频、音频等。然而,不同学校和地区的资源分配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学校可能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师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化教学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电脑或平板设备上进行学习。同时,信息化教学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一些小学英语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无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价值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教育,指的是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的结合和运用使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丰富。通过视频、音频、投影、数字文本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能迅速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参加、积极探索、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研究课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下,学校的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学校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加速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英语的课堂,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第一,通过数字技术,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变得新颖、生动、真实,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能有效地减少教学的困难,扩大知识范围,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第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老师能够紧密跟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并进行个性化教学。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们自由思考和互动探究的空间,对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不管是在课进行预习,或是在课后进行的复习,都可以和课堂上的教学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通过互动和灵活性的知识呈现,使其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

(三)可以提高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在校园生活中运用创新、包容的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形象与社会地位。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将知识用媒体手段进行展现,它不仅能够使知识展现的效果变得简单而显著,而且还能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不但可以让老师对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还可以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上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建构最佳媒体情境

媒体资源表现形式多样,使用范围广阔,是当前教育领域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小学英语课程的建设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媒体资源,营造符合教育内容的媒体情境,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既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迅速地确立认知基础,并通过信息技术导入的方式为后面的课程铺平道路。所以,在小学英语阅读课上,要想使课堂变得高效,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的支撑,他们就不会再将英语阅读当成负担,反而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进而真正地愿意学,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跳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英语阅读。例如,在Hello!”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协助他们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们构造一个虚拟的外国朋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怎样打招呼,最后让他们试着向这个虚拟的外国朋友打招呼。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手机的智能语音,把其语言设定为英语,然后让学生和其进行沟通,进而促进情境的真实性。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创造“自我介绍”的情境,也就是说,让学生们在讲台上用英语做自我介绍。一般情况下,新生们都有参加过这样的环节,虽然语言有所不同,但大家都很熟悉,很轻松地就能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此外,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合适的情境,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阅读中来,从而达到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提问,整合深度思考

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时,都离不开思考,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越深入,问题越灵活,英语学习的层次也就越高。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优化提问的方式,同时,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要做相应的调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老师不能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向他们发问,仅仅用口头的方式发问,然后快速地让学生举手来作答。一方面,学生不能正确地了解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思考能力有限,深度学习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这也表明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要把数字技术与英语知识相结合,必然要通过数字手段来实现对课堂的提问与解答的最佳化,而且,他还特意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乐于参加这种新的课堂提问和交流,激发他们的英语思维的主动性,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更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以说,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小学英语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这一能力的发展更是反映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方式下,学生能听懂老师讲的英语知识,能写能用,却不能在读上有所提升,从而使他们成为“哑巴英语”。究其根源,在于老师没有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自己也很难独立完成自己的训练,导致他们在英语的运用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这个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的时代,这并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育,既能吸取传统英语教学的优点,又能革新目前的教育方式。虽然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英语的理论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把所学到的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他们就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利用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

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通过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英语口语练习,模拟各种日常生活情境,如购物、旅行、问路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进行听力训练,听取各种不同语速、语调的英语听力材料,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语音识别能力。通过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可以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各种情境下的对话和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利用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软件,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英语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学生可以在更加生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信息化工具,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够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推动小学英语教学朝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琼.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五要素中的应用探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49-51.

[2]邓雪清.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3]郑玲晓,朱嫣然.基于语料库的中考英语完形填空测试内容效度研究——以宁波市2012-2019年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试题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10):49-55.

[4]刘红秀,孔琪.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性——以小学三年级“双线英语”网络绘本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18(23):155-156.

[5]张文杰.信息化教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研究》研究成果[J].散文百家:下,2016(3):235.

[6]赵可云,何克抗,赵怀中.区域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设计研究——基于甘肃省宕昌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4):50-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