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
正文
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师都开始关注生活化教学,认为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一些教师却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不能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而是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学生的作业、试卷等资料,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份“寒假生活”作业,然后询问:“这几道题你会做吗?”其中一道为“根据‘长+宽’算出长方形面积”,另一道则是“根据‘长+高’算出正方形面积”。从题目上看,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二、生活化数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探究的学科,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如下作业:“请同学们回家量一下自己家的阳台、厨房等地方的面积,然后统计出相应数据,并计算其面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家庭环境中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后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在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定义,并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尺子来测量,计算出各自的面积。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这两种图形的特点。最后,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统计教室内黑板墙、教室外走廊等区域的面积,并计算出相应的数值。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后,再将结果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生活实物,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理论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生活物品来作为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选择将教室里的课桌椅进行调整,然后布置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再用白板笔在地面上画出相应的图形,要求学生计算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既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使用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体的外形特征,如汽车、楼房、房间等,并给出各个物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同时掌握面积单位“平方厘米”的含义,以及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方法,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创设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是一门富有逻辑的学科,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笔者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就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并从中掌握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正方形的边长为1米,则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边长为1米,则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做?”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之前的认知回答出来,如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等。
五、进行游戏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引入游戏教学模式。所谓的游戏教学,就是利用游戏作为载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了两个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游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首先,笔者将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高”设计成一张卡片,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长方形,并计算出每个人的面积;其次,笔者又将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边长×边长”设计成一张卡片,同样要求学生自行组成正方形,再计算每个人的面积。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此外,游戏过后,学生也会自发地讨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六、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笔者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状的彩纸,并让他们将这些彩纸剪成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同时准备10厘米×10厘米的透明塑料薄膜,以及一把直尺。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再借助直尺量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和宽,从而确定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最后通过换算得出圆形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提高其数学思维水平。
七、丰富教学内容,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探究,让他们亲自测量、计算各种形状的面积,并通过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也能够提升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应用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素材。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手工制作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形状图片,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些物品属于什么形状?再接着,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看哪些物品属于长方体,哪些属于正方体。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造型设计,并在全班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九、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促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小板凳到教室外面观察身边的建筑、街道、车辆等,并用笔把它们画下来,然后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数学教学。
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情境创设以及小组合作等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积极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努力发挥出集体力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共同研究数学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 [1]郑智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25):77-79.
· [2]金媛媛,曹嵬嵬.例谈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20):105-107.
· [3]张玲珊.小学数学教学中伪生活化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20):129-131.
· [4]李双利.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理科爱好者,2024,(03):190-192.
· [5]吴登保.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分析[J].名师在线,2024,(17):38-40.
· [6]宋艳,周立慧.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06):90.
· [7]卫永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6):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