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西藏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益西旺姆

山南市扎囊县吉汝乡吉汝完小8508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西藏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通过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西藏小学教育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师资质量、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等策略,以期为西藏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西藏;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新课改;对策研究

正文


引言:

新课程改革自全面推广以来,其影响和挑战在西藏这样的高原边疆地区表现得尤为复杂。西藏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与地区的长远发展。然而,受限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西藏小学教育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遭遇了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以及教育方法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更加剧了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均衡,使得城乡教育差异、民族教育差异愈加显著。如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西藏教育改革亟需回答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对西藏小学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旨在探索符合高原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对策,助力西藏小学教育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一、西藏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1.1 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西藏小学教育资源的分配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极大影响,教育资源总体上呈现出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分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的老化和不足,尤其是在偏远农牧区,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此外,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转型。

1.2 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

西藏小学的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及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教师总量不足,特别是合格的科学、英语等学科教师短缺更为严重。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培训和实践经验。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有限,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的教学方法多依赖传统讲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还有较大差距。

1.3 学生素质与发展

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西藏,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受到教育资源匮乏和教学质量不均的影响。尽管近年来地区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推动教育公平,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此外,由于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资源不均

在西藏,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拉萨等城市中心,而边远山区及农牧区的学校资源却极其匮乏。这种极端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性。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和教育资源的缺乏,边远地区的学生往往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机会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此外,边远地区学校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和互联网设施,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使得教育改革的实施面临更大挑战。

2.2 师资质量与教学方法落后

尽管西藏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师资待遇,以吸引更多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但师资质量仍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许多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认识和必要的专业培训,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难以满足新课改中倡导的创新和互动式教学的要求。此外,偏远地区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尤其是年轻有为的教师很少愿意长期留在高原工作,这种高流动性不仅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也使得教育资源难以持续积累和优化。

2.3 学生发展不均衡

西藏学生的发展状况在不同地区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城市地区的学生由于能接触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高质量的教学,其发展水平普遍较好。相反,农牧区的学生由于面临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其整体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远远落后。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如残疾学生,情况更为严峻。这些学生往往因为缺乏适当的教育支持和资源,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教育服务,从而使他们的教育机会进一步缩小,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三、对策建议

3.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首要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资源分配政策,重点是加大对偏远和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确保这些地区的学校能够拥有必要的教育设施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此外,应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例如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将城市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传送到每一个偏远学校,这不仅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还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教育资源的供给中来。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可以动员社会资本投入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投资,以缓解公共财政的压力并丰富教育资源的来源。

3.2 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通过定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这些培训应包括最新的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学生心理辅导等内容。其次,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师资激励机制,通过提供竞争性的薪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更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此外,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实施教师轮岗等政策,使得城市教师能够到农牧区交流任教,带动偏远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促进教育经验的共享。

3.3 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针对学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以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加强对农牧区学生的教育支持,不仅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其次,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政府应确保这些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个性化的教学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专门的教学设施、训练有素的支持人员和适应性教学计划。此外,实施城乡学生互访交流项目,通过组织城市学生与农牧区学生的互访,不仅能够增进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友谊,还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相互学习和成长,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

四、实施路径与挑战

4.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获得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金投入。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框架,确保教育改革具有法律和政策的保障。这包括制定专门针对教育改革的长期政策和短期措施,特别是为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制定特定支持政策。政府应增加教育预算,尤其是对那些资源贫乏的地区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以保证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更新。同时,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师资培训等关键项目,应有针对性地分配专项资金,支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此外,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的监管机制至关重要,确保每一笔投入都能用于其指定的目的,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浪费,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和公平使用。

4.2 社会参与与协同发展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私企、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教育基金、捐赠学校设备或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帮助改善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政府可以与这些社会组织合作,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项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增强教育项目的可持续性,还可以通过社会力量的创新和灵活性,引入更多教育创新项目。此外,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合作平台,可以加强不同教育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动力。

4.3 教育技术的引入与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另一关键途径。西藏地区应当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系统,尤其是针对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地理限制,访问更广泛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互动式学习平台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此外,培训教师掌握这些现代教育技术非常关键,这包括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提升教育服务的整体质量。

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西藏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不足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与对策建议,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师资质量、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并通过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来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尽管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种种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这些策略的实施,西藏的小学教育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实现质的飞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新亭,郭倩倩.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3, (10): 54-56.

[2]贡保热旦.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社会发展与管理分论坛论文集(一).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 2023: 3. DOI:10.26914/c.cnkihy.2023.043310.

[3]李晓龙.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 (28): 3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