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国建筑史课程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杨婉婧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

本课题是依托于外国建筑史课程理论基础,利用创新实践的教育模式,将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系列、建筑测绘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作为灵活的个性化实践手段。以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出具有客观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外国建筑史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个性化培养方案,积极的为学生拓展史论的实践机会,史论与设计相结合,史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理论基础与设计课程,设计课程与社会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外国建筑史;创新实践;互动体验

正文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育人基金一般项目:数字赋能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外国建筑史为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育人基金一般项目编号JXYZ2024008


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建筑素养的理论基础,也是提高设计类课程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根基。课程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在巩固原有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课堂参与度,形成体验式教学。并融合设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毕业设计的指导方向为一体的和具有开放的、可操作性的“层次递进、史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五年连贯的创新实践教学主线。

一、 突出“创新实践”教学特色

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实施创新型国家的首要环节,肩负引领使命的大学创新教育体系建构更是其关键一环。建筑学学科因其专业特殊性,把“创新+实践”放在建筑学教育的核心位置。结合专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适合于创新创业试点专业发展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出一套基于外国建筑史理论的系统性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升实践能力训练,以达到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目的。

外国建筑史课程长期以来面临着危机。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文化通俗化、生活平庸化的影响下,渐渐的轻视学术、轻视理论和思想,学生开始质疑学习外国建筑史到底有没有用?这将不利于建筑学的长远发展。本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希望将外国建筑史的理论、精神有机的融合到设计、实践类课程中去,用实际操作来告诉学生学习外国建筑史在实践中不应该是表面的模仿样式,而是理解建筑是整个社会文明构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认识到建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登高望远,从而真正把握建筑设计和创作中的文化内涵。

二、 建立创新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通过对外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基类课程、建筑设计类课程、建筑实践课程的任务调整及改革,建立系统性、层次化、立体化的以外国建筑史课程为依托的相关横向课程设计的五年一贯制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改革

本次创新实践体系改革是将原有设计基础(表现技法的基础抄绘训练结合外国建筑史内容变为“城市蒙描”,每年将班级同学分为2-3组,选取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全球范围的有代表性城市进行蒙描。其中一座城市是我国的规划及建筑有代表性的城市,包括:北京、西安、天津、大连这种规划上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建筑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城市。另外1-2组选取外国在规划上有借鉴意义的并且该城市包括外国建筑史中介绍过重要建筑的城市,包括:巴黎、华盛顿、威尼斯等城市。经过典型城市的蒙描,中外城市规划脉络的对比,不仅可以完成铅笔、钢笔线条的基础训练,还能经过学生的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筛选,城市及重点建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达史论与实操相结合目的,加深对外国建筑史的认知

建筑设计基础(原有的立体构成与大师作品分析结合,形成大师作品分析模块,其中包括:大师作品分析、大师作品重构两个部分。大师作品分析是让学生对近现代主义大师及其代表作品通过收集基础资料图纸在基础的抄绘模型制作基础上选取感兴趣的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对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的经典建筑进行观察和剖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平面构成、材质、光影变幻手法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作品设计的初衷建立形态认知的概念。学生对所选取的大师作品进行重构是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纵向延伸拆解重建。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解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的经典建筑,对其进行三维构成获得二次空间体验。整个模块设置不仅可以对近主义的大师及经典代表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还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全新的建筑体验,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建筑设系列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改革

利用建筑学的个性化培养模,本着尊重学生兴趣的原则课程设计带领部分学生,利用现阶段掌握及理解的外国建筑史理论进行创新实践设计,给予学生更为灵活的学习平台。教师在保证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选择更多样化的实践任务,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很好的将学过的建筑史知识,总结过的资料升华利用到建筑实践中去。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很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正确的建筑史观。

3)建筑测绘实践课程改革

建筑测绘实践是本科生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建筑测绘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建筑、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在课堂内学不到的实际知识,并对建筑产生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对下一步建筑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是改变原有的测绘对象,以《大连市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名录》为参考,分类筛选近代大连老建筑,进行实地的测绘实践。带学生走出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多元和包容的建筑思想,从而完成原有的课程要求基础上,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及树立正确的建筑观。成为以外国建筑史课程为依托创新实践个性化培养方案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4)毕业设计及考研辅导的创新实践改革

毕业设计题目选址位于大连市中山区。选取组内对外国建筑史感兴趣的1-2学生,将原有的城市信息中心的拟定题目与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风格材料手法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做到尊重历史基础上,运用现代空间组织手法,达到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创新能力

三、 更新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体系

外国建筑史建筑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核心理论课程。建筑史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以往的成就、认识外国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表象,或是讲授现今的潮流和类型。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建筑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通过理论学习,认识到建筑是社会文明架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应认识到建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建筑学视为有内在规律和核心的整体,从而真正把握建筑设计和创作中的文化内涵。这将为他们的建筑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引入三维的建筑模型辅助指导教学

外国建筑史总学时为64理论学时改革后54理论学时+10设计学时,总学时保持不变。利用10学时的设计学时,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并制作经典建筑模型,模型的制作可以有效提高建筑信息传达效率,提高课堂参与度,建“材料-建造-空间-比例-尺度”的教学特色。

作为创新实践改革的核心理论基础课程,首先加强对传统经典建筑的比例与尺度的推敲及空间组织逻辑的感知,不止停留于图片和视频的二维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建筑模型,建立真实的三维空间体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更深刻理解伟大历史建筑的材料、比例、尺度、视差校正、空间、结构的联系性。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为横向建筑设计及测绘系列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经典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参照意义,通过探讨经典建筑作品和制作模型,可以揭示历史上建筑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和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古代史部分,对经典建筑的研究应是建筑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突破点。

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史学规律,还要结合建筑史学的特殊性,并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和建筑创作过程的思维活动规律出发。引入三维模型,通过从浩瀚复杂的跨文化建筑史实知识中遴选对建筑发展历程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建筑,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体验和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经典建筑的创作历程及美学法则。这样,学生可以以主角的身份去体验先辈建筑师们的创作过程的意志和智慧,激发学习热情,深化对建筑基本发展规律、材料、空间、结构、比例的认知。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还能以后的学生留下宝贵的模型资料,在理论授课时,就会更直观更真实的观察建筑,体会空间,这种直观的三维模型的授课效果要远远优于以往的二维图及影音材料的效果。

2)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近现代建筑部分的教学中,主要内容围绕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产生和发展展开。课程将从工业革命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起源的坚实基础开始,探讨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密斯、赖特柯布西耶几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为关键节点的主要内容,再到20世纪50年代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的百花齐放的状态但由于教材出版较早对当代建筑部分的笔墨少又少

当代西方建筑发展到现在已经有70年的时间了如今,世界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世界设计的主流、建筑评论界争论的焦点以及建筑学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因此,有必要在外国建筑史课程中增加当代建筑的内容,并将这部分内容充实到本科外建史的教学。通过仅有的、不多的几个课时,如何建筑的思想、理念和美学观点进行凝练,抛砖引玉,打开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主动讨论是本次创新实践改革的重点。 

传统教学的单一输出和学生被动输入的直线型知识获取方式效果不理想。传统教材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但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今,获取国外建筑知识的渠道众多,信息量庞大且更新迅速。这带来的问题是如何筛选信息以及避免知识吸纳的简单化和表面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归纳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次的创新实践改革,对于当代建筑这一部分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师指定的一位大师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对其主要思想、经历、建筑作品等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汇报者针对大师及其作品抛出一个话题引发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自主学及查阅关内容能力,还可以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史学修养,利用较短的时间以互动为主形式,最大限度的拓宽学习的广度。转换教师主讲的方式,其他同学提问、辩论。逐渐启发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交流,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设计一次辩论,提前布置辩论议题,辩论议题为“复古样式的建筑应不应该提倡”正反两方分别有三位辩手为自己的观点辩论。在辩论开始之前全班同学包括教师为自己所赞成的观点投票,经过20分钟的辩论,再次投票。部分同学可能会通过精彩的辩论改变自己的观点,最后经过全班同学的投票选出获胜的一组,教师针对辩题进行总结。组织辩论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交流的环境,让建筑与建筑理论的学习互动,帮助学生关注思想多于关注形式,理解认识建筑历史,加强建筑与其根植的文化、地域的联系,真正进入研究式的学习阶段。

四、 结语

外国建筑课程从的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加入实践设计学时,建立的三维空间体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更深刻的理解伟大历史建筑建筑学教育依据的是专业技艺结合的特点,轻松的课堂氛围,系统性、层次化、多元化的个性化培养策略,更好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指导拓展新兴建筑及大师作品,通过辩论设计立场的碰撞,建立包容性的建筑思维继承传统和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整合从大一到大五的相应课程,使得横向课程之间相互作用,制定了新的创新实践策略。激励了学生由“记忆”转变为“创新+实践”的教学升级

创新实践改革通过系统性的实践体系研究,从整体着眼,统筹安排联系密切的实践环节,由易入难,最终学生发现所有的实践环节可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适度贯通建筑设计、测绘系列课程,课程教学横向化使学生不再仅仅成为知识的被动受体与储存器,而是让学生以知识创新者的主体角度去学习。从而深化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注重学习与应用并举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的体会转化为具体解决建筑问题的创造活动,为未来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杨晓莉,冯静,庄程宇,《外国建筑史》课程之多维度“渐进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7,06-15

[2] 王薇,外国建筑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