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对策分析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蒙南强

广西林业集团桂江林业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

林业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产业,但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常常导致生产效益降低,加强林业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管理至关重要。本文探讨加强林业栽培技术及病害虫防治的必要性,提出关键的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管理对策,通过合理选择苗木、优选种植地、实时控制水量、定期施肥和除草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及重视病虫害预报、发展抗性树种和采取育林封山等管理对策,可有效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和病虫害防治水平。


关键词

林业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苗木选择;水量控制

正文


引言

森林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土壤等生态功能,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林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与蔓延。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不仅会导致林木减产减值,还会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失衡,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会进一步加剧,对林业产业和生态环境构成更大的威胁。因此,本文开展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探索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此解决当前林业面临问题,推动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1 加强林业栽培技术及病害虫防治的必要性

1.1 林业经济价值

林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可提高林业产值,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和木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强林业栽培技术,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能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林业产值,促进林业经济的繁荣发展。第二,除木材外,林业还涉及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等多个领域。林下经济可发展种植、养殖、采摘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加强林业栽培技术和病害虫防治管理,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三,林木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对维持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栽培技术和病害虫防治管理,保护林木健康生长,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2 生态环境保护

林木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起着关键作用[2]。首先,加强林业栽培技术能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栽培技术的提升可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通过合理的造林和抚育措施,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促进植物多样性恢复,重建稳定的生态平衡,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其次,加强病害虫防治管理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病害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因素,对于林木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具有直接影响。若病害虫过度繁殖或扩散,导致林木大面积凋亡,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土壤肥力和水源保护,进而引发生态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害虫的数量和传播范围,对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1.3 社会效益提升

健康的森林环境也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其一,加强林业栽培技术可提高木材的品质和利用率,满足人民对优质木材的需求,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优质的木材用于建造高品质的房屋、家具、地板等,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有助于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其二,林木的生长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森林景观则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加强林业栽培技术和病害虫防治管理,保护和改善森林环境,提供更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其三,林业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涉及到种植、采伐、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林业栽培技术要点

2.1 合理选择苗木

合理选择苗木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发育、抗逆能力和产量质量[3]。首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苗木的。不同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在选择苗木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类型、水分条件等因素,以确保苗木能够在所种植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如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强的树种,在湿润地区选择耐水湿的树种,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其次,苗木的健康状况。健康的苗木通常具有鲜绿的叶色、茁壮的生长态势和完整的根系系统。在选择苗木时,应仔细检查苗木的叶片、茎干和根系,排除有病虫害或生长异常的苗木,以确保种植的是健康的优质苗木。最后,苗木的生长品质。一般来说,生长势旺盛、根系发达、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比例协调的苗木,具有更好的成活率和生长潜力,选择苗木时,应选取生长势强、株型良好的苗木,避免选择生长缓慢、瘦弱的苗木,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林分的整体品质。

2.2 优选种植地

第一,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不同树种对土壤类型、排水条件、光照和气候等因素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充分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以保证林木能够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茁壮成长。第二,考虑地形地貌和水源情况。地形地貌对于林木的生长发育、根系生长和水分供给具有重要影响,平坦的地形有利于水分的积蓄和分布,而丘陵或山地地形则可能影响水分的排水和滞留,选择种植地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征,选择有利于林木生长的地势和地貌条件,同时确保地表水源的充足和供给稳定,满足林木生长的水分需求。第三,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选择土壤肥力较高、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未受过严重污染和破坏的土地,有利于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此外,考虑土地的利用历史,避免选择受过过度开垦、过度利用或受污染的土地,以减少环境风险和生态环境压力。

2.3 实时控制水量

实时控制水量对于保证林木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水分需求,实时控制水量能够确保林木获得适量的水分供应。不同树种对水分的需求量和水分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一些树种对水分要求较高,而一些树种对水分的适应能力较强。二是有效防止水分过度或不足造成的林木生长异常和产量减少。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过湿,影响土壤通气性和根系呼吸,导致根部腐烂和生长停滞;而缺水则会导致林木生长迟缓、叶片枯萎、果实减少等现象,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保持土壤水分在适宜的范围内,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三是提高林木对干旱和干旱等极端气候条件的抵抗力和适应性。通过实时监测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灵活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策略,使林木在干旱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提高其抗逆性和生存率。

2.4 定期施肥

土壤中的养分是维持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条件,而长期种植和连续生产会导致土壤养分的逐渐耗竭和贫瘠化,通过定期施肥,补充土壤中的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同时,定期施肥可满足林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加速光合作用和物质代谢,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率,并增加林木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增加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进而增加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提高产量和质量。此外,充足的营养元素可促进木材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增加木材的细胞数量和细胞壁厚度,提高木材的密度和硬度,增强林木的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提高抗病虫能力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率,不仅可提高木材的质量和附加值,还减少木材的损耗和浪费,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病虫害防治管理对策

3.1 重视病虫害预报工作

病虫害预报工作可提前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病虫害的发生季节、发生区域、发生规模等进行监测和预测,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有效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4]

病虫害预报工作可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采取预防性防治措施,提前预警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减少病害虫害对农作物和林木的危害和影响,降低防治成本和经济损失。同时,指导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和调整,提高防治效果和治理效率,为保障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提高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和能力。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和防治技术指导,引导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关注病虫害防治问题,增强其对病虫害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形成社会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和机制。最后,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和提高。通过对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新变种、新种类和新规律,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实验数据和案例资料,推动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提高防治效果和治理水平,为保障农作物和林木的安全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3.2 发展抗性树种

发展抗性树种,降低林木受病虫害侵害的风险。抗性树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抵御病原体和害虫的侵袭,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和影响,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生长和产量的损失。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农药喷施和化学药剂控制,然而过度使用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相比之下,抗性树种具有天然的抗病虫害能力,不需要过多地依赖农药控制,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此外,抗性树种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压力,提高林木的生存率和抗风险能力。因此,通过选育和引种抗性树种,提高林木对极端气候、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增强其生存能力和生长发育的稳定性,保障林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此外,抗性树种具有多样的遗传基础和抗性基因,可丰富林木品种的遗传资源,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促进林木品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林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3 采取育林封山手段

育林封山,减少人为破坏和干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人类活动常会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如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滥捕滥猎等行为会破坏森林植被结构,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降低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易受病虫害侵袭,通过封山育林,可以限制人类活动,减少人为破坏和干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5]

在封山区域内进行恢复性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作,重建森林植被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和密度,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通过引种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增加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提高森林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和自然修复能力,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植树造林和封山管理,可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根系密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虫害能力。

结语

在病虫害防治管理中,采取多种手段是至关重要的。定期施肥可增加植物抵抗力,发展抗性树种有助于降低病虫害风险,而育林封山则是保护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自然抵御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对策不仅可保护农林生态环境,还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鑫. 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对策分析[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 (04): 56-58.

[2]唐丽. 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对策分析[J]. 河北农机, 2023, (14): 138-140.

[3]拜迪奴尔·依马木. 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分析[J]. 农家参谋, 2021, (18): 187-188.

[4]石雷, 李将军. 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分析[J]. 智慧农业导刊, 2021, 1 (14): 57-59.

[5]王强. 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分析[J]. 农家参谋, 2021, (13): 151-1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