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勇

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 陕西省安康市 725000

摘要

“沉浸式”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更新课堂教学方式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科属性有效整合多元教育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助力,确保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为了充分发挥情境化教学的多元优势,地理教师应主动设置多元情境,提升情境内容的复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贴近学科教材,整体提升情境教学效果,用情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坚持以生为本,依托情境指导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确保学生能够享受高中地理学习的全过程,掌握行之有效的地理学习技巧。


关键词

“沉浸式”教学;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

正文


引言

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科教学模式和对策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主动打破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教育的现实发展趋势,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教学情境,积极组织开展情境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沉浸式”学习的优势。对于地理这门基础性、理论性学科来说,“沉浸式”情境化教学尤为关键。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清楚罗列教学重难点,理顺教学思路,科学设计情境化教学方案,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保驾护航。

一、“沉浸式”情境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沉浸式”情境化教学以创设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为核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学习环境,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自觉屏蔽外部影响,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认真感知学习情境,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和快速吸收。对于高中地理来说,“沉浸式”情境化教学非常有必要,符合新课改的初衷,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固有认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及思维层次。教师也能够省时省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打造智慧课堂,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

二、“沉浸式”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实践对策

在纵向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沉浸式”情境化教学备受教师推崇。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动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践行现代化教育理念,用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学生重拾地理学习的自信心,真正享受地理学习的全过程。

(一)设置多元情境,提升情境内容的复杂性

“沉浸式”情境化教学符合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初衷,有助于实现减负增效,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但是有的教师机械性地利用视频以及图片简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存在审美疲劳逐步失去了学习自信心。基于此,教师应适当变换情境类型,整合多元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确保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期待[1]。首先,教师应对比分析多种教学情境,开展讨论活动,灵活融入游戏元素。在开展比赛活动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以及视频演示的形式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顺势导入正课内容,逐步提升情境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在围绕“中国气候”带领学生探索新知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油菜花视频。不同地域的油菜花花期不同,与各个地方的地形以及纬度存在联系。通过对油菜花花期的分析不难看出,油菜花的盛开时间存在地带性规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用油菜花这一比较常见的植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观展示不同地区的景观对比图,引导学生自主对比和理性分析。

其次,教师应高度重视情境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在尝试多种情境类型的同时做到前后连贯和首尾呼应,避免为了创设而创设。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导入《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的相关诗句,将其与山谷风和山雨的形成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西南地区夜雨角较多的原因。将问题情境、视频情境和图片情境相结合,确保所有的教学情境都能够聚焦与热力环流的核心知识,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自主推理相似的地理现象,比如城市热岛以及海陆风。确保全体学生能够在感知多元情境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

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教师需要整合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认真完成地理学习任务,实现手脑并用和大胆探索[2]。首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适当融入新鲜元素,将文化、经济、科技、影视、自然等内容融入其中,用丰富的情境元素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逐步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比如在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山海情》中,菌草种植专家带领村民在大棚中种蘑菇,专家反复强调了棚的坡度。教师则可以将其引入课堂,精心创设视频情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深度分析情境背后的知识原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在深入分析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迁移电视剧中的相关故事情节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认真分析、深度思考,个人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能够保持较强的学习动机。

其次,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准则,立足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实环境,将最新最前沿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主动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铺路。在进入信息时代后,我国的科学技术革新速度逐步加快,取得了诸多的瞩目成就。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主动创设极具时代气息的地理情境。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分析该系统在农业、交通以及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进而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简单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跳出课堂教材,引导学生在校外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实现“沉浸式”学习。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我国的气候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展示不同类型气候图以及不同地区的位置图,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如“如果大家去这些地方旅游,那么该穿什么衣服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公众的穿衣情况,深度分析地理中的气候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迅速内化和吸收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思维浅层,停留于知识表面。

(三)贴近学科教材,整体提升情境教学效果

情境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直观全面地呈现学科知识。教师需要深度剖析地理教材,领悟编者意图,罗列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材背后的知识本质及真谛,科学创设教学情境,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透彻掌握学科知识,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3]。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事例情境导入正课内容,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如果在地面上摞十个汉堡,大家认为哪一个汉堡的温度会迅速升高呢?”,很多学生会说最上面的汉堡的温度会最先升起来。教师可以继续发问“为什么青藏高原的海拔那么高,但是上面布满白雪,而高原脚下却一片绿油油呢?”,学生抓耳挠腮,感觉非常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认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图。这种基于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并回归教材的教学模式能够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教师只需要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课内外表现设置多元问题情境,用情境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搭建学生与地理知识的“桥梁”。

(四)深度剖析课标,用情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度剖析新课程标准,以此为参照和线索,明确教学思路及方向,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观,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铺路[4]。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围绕人地关系创设教学情境。作为地理教学中的永恒课题,人地关系直接影响着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思路。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为目标,通过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理性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带领学生深入感知地理情境背后的生态问题,确保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科学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分别扮演学生、农民、企业家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视角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对策。在深入感知角色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较足,能够自主变换思考角度,提出可行性意见和举措,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协调观素养。

其次,教师应转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密切关注教育教学过程,避免地理课堂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尝试站在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等多个视角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实践力。比如在创设地理情境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地理实验活动以及游戏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地图以及地理模型,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动手操作中形成较强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讲解某一降水量较低的地区出现用水困难的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制作节水装置,尝试设计节约水资源的广告宣传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确保学生能够在“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迁移多元地理知识,认真提出解决对策。借此机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深入感知地理情境,初步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五)坚持以生为本,依托情境指导学生总结知识

地理是高中阶段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知识覆盖范围较广,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识记。有的教师急于求成,简单总结地理知识点,要求学生自主记忆。学生的学习压力较重,学习地理的能动性不足,只能够完成短期目标,地理核心素养停滞不前,存在诸多的认知短板和思维误区。对此,教师需要颠覆传统,站在学生的视角,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起点,科学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沉浸式”学习,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总结知识,逐步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首先,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将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借助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相结合,刺激学生的视觉及听觉。让学生在感知情境的过程中针对自己还未理解的地方认真分析,自由发问并总结反思,及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则需要集中作答,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在课堂结束之初,教师应留出整块时间带领学生回顾当堂课的重难点知识,科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作答,避免直接展示PPT,结合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提出学生的不足,鼓励其他同学继续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思考习惯以及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5]。最后,教师需要主动拓展资源搜集渠道以及路径,将优质素材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情境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地理风信、地理园、地理教育网中收集骨干教师的教学视频,查看优秀同行的教学心得以及教学方法,尝试变换角度,创造性地利用情境指导学生总结知识。又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外碎片化时间,学习地理帝、匠心地理、羊羊的地理课堂等微信公众号的相关知识,搜集整理音视频资料、图片以及教学PPT,掌握创造性的情境创设方法,为学生的知识总结和拓展延伸铺路。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高中地理教师应主动打破教学常规,不再局限于简单理论知识的说教,机械性要求学生识记地理知识,而是以眼光看待学生,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借助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沉浸于地理情境中,深度分析情境背后的地理知识原理,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实现深度学习快速吸收,真正成为地理课堂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钟富莉.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1(10):0015-0016.

[2] 桂德兴.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 006(004):P.73-74.

[3] 何恩阳.基于学科融合视角的"物理+"新情境问题——以地理中"潮汐现象"为例[J].物理通报, 2024(2):2-5.

[4] 林银斌,陈晓欣,蓝泳杰,et al.基于"强有力的知识"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J].地理教学, 2024(1):33-37.

[5] 叶良煊,高福平.基于教材案例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施路径探究——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 2024(1):21-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