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数学,智慧成长: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宋永如

临潭县流顺镇中心小学 甘肃省临潭县流顺镇 747502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强调了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培养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实践操作

正文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创新思维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

首先,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讲解数学概念、公式和解题方法,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法主动思考和探索,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限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灌输式的教学、刻板的课堂氛围以及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感到数学学科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出一个积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一)创新思维的基石

1.基础知识,扎实掌握

创新思维的培养,绝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例如,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分数和小数的概念、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等,这些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石。

为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掌握,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图表、实物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其次,教师应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这些练习题目应涵盖各个知识点,难度适中,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

当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他们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为创新思维往往是在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2.逻辑思维,初步形成

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逻辑推理题目的训练,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设计有针对性的逻辑推理题目,这些题目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引导他们通过逻辑推理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当学生初步形成了逻辑思维能力后,他们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更加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因为逻辑思维能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创新思维则能够帮助他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二)活力课堂,激发兴趣

1.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或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趣味数学,提升学生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和活动。例如,数学游戏和数学谜语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而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比如,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接力赛”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这些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智慧引导,启发思维

1.问题探究,自主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的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和层次性。开放性问题能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寻找一个固定的答案。这种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问题的层次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简单的知识点出发,逐步拓展到更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推动他们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购物、旅行、测量等日常生活场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的信息或思路,引导学生逐步逼近问题的核心。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即使这些想法可能并不成熟或完善。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正,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陷阱或反例,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保持警惕,不盲目接受现有的结论或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来形成独立的见解。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知问题进行变形和拓展,从而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解题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对于某个具体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改变这个条件,结果会怎样变化?”或者“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学会从一个问题出发,推导出更多相关的问题和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了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家的面积或者设计一个合理的花园布局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操作,培养能力

1.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数学实验、实地测量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堂手工制作课,让学生使用纸张、剪刀等简单工具,亲手制作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几何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还能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深化对图形边长、角度等关键要素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之间的关联和变化,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几何思维。

除了几何图形的学习,动手实践在测量教学中也大有可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内进行实地测量。学生可以亲手使用卷尺、测角仪等测量工具,对校园内的各种设施进行实际测量。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还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实地测量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准确地获取数据,如何有效地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

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遇到一些预期之外的问题或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成为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宝贵资源。例如,在制作几何图形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某些图形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或具有特殊的性质;在实地测量时,他们可能会发现实际数据与理论值存在偏差,进而引发对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态度。

2.合作交流,共同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交流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

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可以倾听他人的想法。这种交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此外,角色扮演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合作交流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的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任务,这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环境。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汪靓.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 2022(3):94-96.

[2] 雷秀天.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家长, 2022(21):19-21.

[3] 郭露倩.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J].试题与研究, 2022(8):71-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