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赵威强

(吉林省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137000)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行业的需求。本文探讨了医学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教育和创业指导的有效策略,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医学教育;高职院校;医学影像;“双创”人才;人才培养

正文


前言

医学影像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无论是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还是超声波检查,这些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技术不断创新,呈现出数字化、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等趋势,使得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医疗行业对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通常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练习为主,学生缺乏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显然这种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疗行业的需求,特别是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行业需要的是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和构建适应现代医疗行业需求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环节的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与传统教育的不均衡

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应对和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医学影像,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从传统的X射线、CT到现代的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及混合成像技术(如PET-CT、PET-MRI),为临床提供了更加清晰、全面的影像资料。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个性化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通过影像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2]。然而,许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较大比例,而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在实验室和模拟环境中进行的操作训练有限,缺乏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操作经验。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创新教育课程稀缺,教学方法也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面对新技术和新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设备快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因此,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疗行业对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3]

1.2 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也不例外。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有效掌握相关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实践经历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通过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医学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医疗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医疗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具备创新精神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4]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课程体系的优化

通过优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提供灵活的课程模块,并整合理论与实践,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思维与方法》,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介绍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门课程《创业基础与实践》,教授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包括创业环境分析、商业计划书撰写、融资途径和创业管理等内容,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融入专业创新课程《医学影像技术创新应用》,课程内容涉及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动态及其在临床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潜力;以及《医疗信息化与影像技术》,讲解医疗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应用,探讨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5]。再者,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这门课教授大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医学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介绍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深度学习在影像识别和诊断中的创新应用,提升学生在AI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医学影像设备原理与维护》讲解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和维护方法,使学生了解设备的技术细节和创新应用,提高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医学影像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项目,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应该在教学中融入管理学课程。比如《医疗机构管理与运营》这门课介绍医疗机构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涵盖组织管理、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运营能力;《项目管理与创业实践》讲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具,结合创业实践案例,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项目规划、执行和控制,提升他们的项目管理和创业能力[6]。除此之外,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设计灵活的课程模块,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如《医学影像技术前沿研究》、《医学影像技术的伦理与法律》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行选择。例如,设置《创新药物影像研究》、《运动医学影像》等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积累创新创业相关学分。通过学分制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7]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开放性问题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例如,在讲授医学影像设备原理时,可以提出“如何改进现有影像设备的技术性能”这一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路。教师采用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并解决问题。通过PBL,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设置“如何通过医学影像技术早期诊断特定疾病”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设计与实施。项目可以涵盖科研、技术开发和创业等方面,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开发低成本高效的医学影像设备”项目,让学生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制作到效果评估全程参与。组织多学科团队合作项目,鼓励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共同完成项目。通过跨学科合作,学生可以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创新能力。例如,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合作开发医学影像数据处理软件[8]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

通过两个详细的案例描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方法和取得的成效。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推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第一个案例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有关于“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北京大学医学部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和跨学科合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了多个先进的医学影像实验室,配备了最新的MRI、CT、超声和核医学设备,这些实验室不仅用于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研究的平台。该校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多个院系合作,开设了诸如医疗影像处理、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如开发新的医学影像处理算法、设计新型医学影像设备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培养创新能力。经过培养和教学,多名学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展示了他们在医学影像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学生团队在国际医学影像竞赛中屡获大奖,展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且多名毕业生成功创办了创新型医疗技术公司,推动了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9]。第二个案例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通过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致力于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创业能力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华山医院与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设立了医学影像技术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医院则负责临床实践和科研指导。实行双导师制,由医院的临床专家和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确保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并且开设了医疗设备创新设计、市场分析、创业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邀请成功企业家和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创业经验和最新行业动态。通过这些实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培养了一批在医学影像技术领域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10]

4 总结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现代医学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环节强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未来,医学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崔莹,薛锐泽等.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03):133-135.

[2]祖木来提汗·阿里木,阿卜杜外力·艾萨.新时代新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1):55-57.

[3]杨义耀,王飞.“五位一体,医教协同”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6):53-56.

[4]闫晓华,程振娜等.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3):20-23.

[5]刘红,徐小萍等.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8):158-160.

[6]黄秀峰,马卓飞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2,44(01):113-115.

[7]俞允,陈伟炜等.医校协同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01):118-120.

[8]李冰,朱列.“一校两附院”体制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0):13-15.

[9]李晓玲,王传华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地方高校“三生”专业“六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新生态[J].科技视界,2020(27):153-155.

[10]何健垣,郑林吉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5):191-192.

项目来源:吉林省202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课题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