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至,美之所现: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古诗词与绘画融合的教学探讨——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倩

新疆实验中学 830049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中学阶段,如何在语文与美术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感。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过将美术学科的绘画教学与古诗词学习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培养其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古诗词与绘画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及如何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生核心素养;美术学科;《山居秋暝》

正文


美术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美术教育强调对美的感知和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美术学科还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这对于学生社会性核心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1]。通过将美术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深刻体验到文学和艺术的交融,形成更加全面的核心素养
一、 古诗词与绘画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古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古诗词与绘画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二者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古诗词与绘画关系的几个方面:

意境共通,情感交融:古诗词和绘画都是以表现意境、抒发感情为主要目标的,往往在表现手法上相互借鉴[2]。在古诗词中,往往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内在感情,而绘画则是借助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要素来传达相同的意境与感情。

相互启迪,艺术互动:古诗词和绘画往往互相启发,在艺术上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诗人以绘画为师,以绘画为表现手段,创造了不少以绘画为载体的优秀作品;画家们也常从诗词中汲取灵感,把诗里的意境转化为绘画[3-4]

共同传承,文化交流:古诗词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共同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在古代,诗与画常相结合,成为文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词和绘画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交流,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机会。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美术学科强调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将古诗词融入绘画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意象和深厚情感,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艺术素材[5]。例如,通过绘画表现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意境,学生需要理解诗中描绘的秋天山居景色,从而在色彩、构图和技法上进行艺术再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水平,还培养了他们通过绘画表达美的能力,进而增强其艺术修养。

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古诗词的意境深远,常常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例如,在《山居秋暝》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描绘出心目中的秋天山居图景。这样的创作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还需要他们在构思和表达上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将美术与语文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绘画技法,还需理解和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这种综合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在绘画《山居秋暝》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色彩和构图方式来表达诗意。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其综合素质。
二、 王维《山居秋暝》的诗意表达与意境描绘
(一)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诗意表达在美术创作中的具象化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的秋天山居景象,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丰富而深远。诗的开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雨后山中的清新气息和秋天傍晚的静谧。这一意境在绘画中可以通过色彩和光影的巧妙运用来表达。学生可以选用清新的蓝绿色调,表现雨后空气的清新,同时通过柔和的光影效果,营造出傍晚特有的宁静氛围。尤其是光影的处理,可以表现出山间雾气缭绕、光线柔和的景象,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在绘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突出诗意。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明月照耀下的松林和石上流淌的清泉。学生可以用细腻的笔触表现松针在月光下的闪烁,水流在石间的细腻流动。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不仅能够还原诗中的自然景象,还能通过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传达出诗人心中的宁静与淡泊。这样的创作过程,既是对学生艺术技巧的考验,也是对其理解力和表现力的提升。

意境描绘中的情感表达:《山居秋暝》的意境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景象,更在于通过这些景象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在美术创作中,学生需要将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融入到画作中,使画面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再现,更是情感的传达。诗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宁静的热爱。这种情感可以通过画面的整体氛围来表现。学生在创作时,可以通过柔和的色调和舒缓的构图,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使观者感受到诗人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比如,学生可以选择淡雅的秋色,不使用过于强烈的对比色,让画面显得和谐、宁静。同时,在构图上,可以采用平稳的布局,不追求过多的动态,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安逸的静态美。
(二)绘画表现形式的探究

王维的《山居秋暝》不仅是一首具有浓郁诗意的诗篇,也是一幅充满绘画意境的艺术画卷。通过绘画表现形式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象和心境的描绘,以及他所追求的审美境界。

色彩运用:在《山居秋暝》中,王维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山居秋夜的意境。他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描绘了夜幕下的山居环境和自然景色。例如,诗中所提到的“天气晚来秋,漠漠水田飞白鹭”,这里的“漠漠”一词用以形容远处水田上空的灰蓝色,表现出了深秋夜幕下的朦胧和宁静感,而“白鹭”则在这种深沉的色调中显得格外明亮和鲜艳,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线条构图:王维的诗篇中并未直接涉及线条构图的描绘,但我们可以从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中感受到线条构图的存在。比如,“天气晚来秋,漠漠水田飞白鹭”一句中,“漠漠”一词既表现了远处水田的模糊轮廓,又暗示了白鹭的飞行轨迹,这些都是通过线条的勾勒和组合来完成的。在绘画过程中,运用线、构图等手段,能更精确地表现景物的形状、轮廓,使画面更生动、更有层次。

氛围渲染:王维通过诗歌语言的运用,刻画了一幅宁静、清幽的山居秋夜画面。在绘画中,通过对氛围的渲染和情绪的表达,可以进一步强化诗篇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可以通过采用柔和的色调和柔和的笔触来渲染诗中所描绘的山居景象,以及夜晚的宁静氛围。同时,通过适当调整画面的明暗对比和虚实结合,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夜幕下的光影变化和自然景色的神秘美感。

三、 古诗词与绘画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构思绘画内容

深入解读古诗词,挖掘诗意内涵要想把古诗词与绘画相结合进行教学,就必须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并对其诗意内涵进行挖掘,为绘画内容的创作提供充足的灵感和想象力。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山居秋暝》描绘了诗人在秋日的黄昏时分归家的情景,通过对山居景物、村舍炊烟、牧童归家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恬静和惬意。

创意绘画实践,表达诗意内涵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创意绘画实践,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诗意内涵,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教学前,可安排学生观摩古典绘画,特别是与古典诗词有关的作品,如唐代山水画、宋代花鸟等。透过这些作品,学生可了解古人在绘画创作时,是如何把诗与画结合在一起的。
(二)指导学生运用绘画表现形式,表达诗意情感

绘画形式与诗意情感的契合要指导学生运用绘画表现形式,表达古诗词中的诗意情感,首先需要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绘画形式及其表现特点,然后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形式来表达诗意情感。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山居秋暝》中描绘了秋日山野的景色,山水画是最适合表现这种场景的绘画形式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运用等方面来表现诗中所描绘的山林、溪流、黄昏等景象。比如,用淡墨来渲染山中的雨雾,用深色来画树,这样就能表现出山中秋天的宁静和深沉。水墨画用笔简练,意境深远,往往能把古诗词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可利用水墨的写意技巧,以墨之淋漓,墨之虚实,描绘山水、云等景物,表现出秋暮之静穆之美。如远山近水,可先以墨色勾勒,再以水墨渐染、淋漓,表现山野之朦胧与空灵。

笔墨情感的表现与诗意内涵的融合在选择适当的绘画形式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用笔墨情感去表现诗的意蕴,这样才能使画更有诗意,更有感情。要在古诗词中表达诗性情感,就必须借助笔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可以通过用笔轻重、激荡、柔和等手法来表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如山野的宁静、归家的温馨等。在《山居秋暝》中,诗人表达了归家的惬意与山野的宁静,学生可以运用轻柔的笔墨来表现这种温馨与宁静的情感。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学生可以根据诗歌中所描述的情境和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细节描写或是适当的想象,来丰富画面的情感表达,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在《山居秋暝》中,诗人描述了山野中牧童归家的情景,学生可以通过描绘牧童的身影和远处村舍的炊烟,来表现归家的喜悦和温馨
(三) 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

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的组织与引导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是古诗词与绘画融合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

在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绘画主题或形式进行分类,然后安排有序的展示顺序。例如,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按照山水画、水墨画等形式进行分类,然后依次展示。比如学生A的作品运用水墨画法,用简练的笔墨,用写意的手法,把《山居秋暝》中中山野景物的静穆、幽远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 B同学的作品在意境表达上稍有欠缺,色彩、构图等方面虽有过人之处,但对意境的把握却不够透彻。因此,在对 B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时,可对其情感表达与诗意理解提出建议,以帮助其提高绘画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与体会: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和点评,既是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又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在展示与点评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感受与感悟分享出来,促进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交流。在展示与点评时,可请部分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与经验,并谈谈创作初衷、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等。在这种交流中,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开阔眼界。

比如学生C在分享创作经验时提到,在绘制《山居秋暝》这幅作品时,他特意选择了轻柔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以表现诗中所描述的山野秋景的宁静与恬淡。这样的分享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也会多加尝试和探索,以更好地表达诗意情感
结语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古诗词与美术学科绘画融合教学,尤其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展示了这一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独特价值。在美术创作中,学生通过细致描绘诗中描绘的秋日山居景象,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色彩、光影和构图的运用,学生将抽象的诗意具象化,培养了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这种融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从多角度探索和表达情感与思想,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整体而言,将古诗词与美术学科结合的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值得在教育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谢春华.问题导向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窥探[J].学周刊, 2022(11):2.

[2]曾桑霞.培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教育界, 2023(14):8-10.

[3]杨瑞,林萍香.感性认知·理性解读·直觉感悟:初中古诗词教学培育学生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3(12):64-68.

[4]杨丽.指向审美创造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11):13-14.

[5]丁海英.基于核心素养的群诗教学示范性样式初探[J].语文新读写, 2022(16):6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