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等专科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三全育人;高等专科;资助育人
正文
引言:所谓“三全育人”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各高校提出的一种新型育人要求,“三全”主要指的是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这三个方面,高校需要基于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教育实践。资助育人是高校及教师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能在经济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辅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智与志的扶助,促进学生未来实现全面发展。对于高等专科学校而言,也需要在“三全育人”引导下全面贯彻落实资助育人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深挖现存问题、研究优化策略,让资助育人成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媒介。
一、高等专科资助育人工作现存问题
(一)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缺乏全面性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开展的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或者说对工作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要求较高。各项工作都需要相关育人工作者秉持严谨、全面的态度进行全流程、全范围管理,因此需要完善工作机制的支持。但目前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在工作机制的建立上尚存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在审核机制、追踪机制、评估机制等方面还可进一步完善。以审核机制为例,目前部分高校依然会采用让学生提交资助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材料的方式来完成资助名额的筛选与确定工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审核,甚至部分学校并不具备明确的定性标准。而学生在提交申请及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存在作假的可能性,如夸大自身贫困情况、伪造证明材料等,学校相关审核人员对学生所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单纯依靠学生资料做出错误判断,进而导致很多真名贫困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降低资助育人公平性,甚至起到“反向”育人效果。
(二)资助育人的视角存在片面性
资助育人的重点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资助”二是“育人”,可以将“资助”视为一种“育人”的手段,最终的目标依然是对学生的培育,以有效的资助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为其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在资助视角上存在片面性,明显更加关注“资助”,而忽略了“育人”。在确定资助人选后,定期在学生的账户中打入资金,而学生如何分配这一资金、后续的发展如何、是否有心理或其他方面问题等,相关育人工作者都未全面加以关注,如此实际上违背了“三全育人”要求,形成一种“输血”资助,却无法发挥高等专科学校育人职能。
(三)资助育人信息化转型存在滞后性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与诸多教育工作实现了融合,并呈现出非常可观的融合效果。但在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信息化转型依然存在一定滞后性。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构建了信息化工作平台,并接入了教育部构建的相关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但高等专科学校自主构建的信息化工作系统在功能上还尚有欠缺,并未有效利用大数据、AI智能分析、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技术,完成对资助学生信息的横向、纵向分析,数据采集方式大多通过线下形式,再将线下数据整合至线上,数据准确性、全面性不足,无法深度掌握学生情况,因而难以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更多信息化辅助。
(四)“三全育人”未达到“合力”效果
“三全育人”要求中明确强调了全员育人的重要性,但目前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员参与上明显存在提升空间。比如,部分学校都将资助育人工作分配给学工部,包括资助学生信息采集、筛选、分析、审批以及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入学绿色通道等工作全权由学工部负责。但实际上上述工作的落实需要涉及多个部分,如学校、银行、社会企业、资助主体等,因此学工部需要与大量工作部门、个体取得联系,成为“挑大梁”的一个,而实际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管理模式不统一、协商不顺畅、资助工作不协调、机构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各方之间的相互配合不紧密,影响资助育人流程的顺利实施。如此实际上并不符合全员育人要求,且无法整合各方力量完成“三全育人”目标。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资助育人工作优化策略
(一)健全工作管理机制,提升资助精准性与规范性
工作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系统的工作机制能为资助育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明确工作指引及标准,并起到约束性作用,进而提升高等专科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性与规范性,以此推动学校育人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在“三全育人”视阈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建立主要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助资格审核机制。学生资助资格的审核是整个资助流程的首要环节,该环节将直接决定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决定学校贫困学生是否能得到精准资助。在该项工作中,高等专科学校应先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贫困标准,如受资助学生家庭年收入应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人口与家庭收入比例不协调;单亲家庭、孤儿、父母均为残疾等。结合具体贫困等级确定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分配原则。总之,要在标准上先做到公平合理。随后,学校需要全方位考虑每个申请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提交的申请书、证明等申请材料为基础,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另外,还要改变以往直接发放的方式,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面向所有贫困生设置激励机制,以资助项目激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果。
其次,学生跟踪培养机制。在具体资助行为发生以后,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三全育人”原则,创设面向资助学生的全流程、全方位的跟踪管理机制,以此辅助“育人”目标的达成。比如,可为每个受资助学生创建受助档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可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除资金扶持外的其他成长需求。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长效工作机制,这一“长效”甚至可以延伸到学生就业、深造等未来发展计划中,让学生得到一次救助、终身受益,坚决拒绝一次性无效救助。
最后,创设资助育人评估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际工作的评估,主要评估对象是全体参与资助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可创设绩效工作制度,结合工作流程中的具体表现及形成的育人效果综合评估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同时加强工作反思,不断提出更多资助育人优化措施。二是受助学生的评估,依照学生跟踪培养机制的完成情况,了解通过资助后,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以此评估资助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比例,若比例不理想,则需要及时调整资助育人方式,持续提升资助育人有效性。
(二)转变资助育人视角,充分发挥“育人”职能
在实现“资助”的基础上,也要同时兼顾“育人”目标,充分发挥高等专科学校的育人职能。首先,让“资助”变成“自助”。诚然,学校完全可以视贫困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更直接、及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但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学校要做到育人,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助”的能力,养成依靠自己也能生存的本事。因此,高等专科学校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助”机会,如对于大三的学生,优先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获取资助资金,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实践、沟通、协作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真正实现资助育人。
其次,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大部分贫困学生而言,都多少存在自卑、敏感等心理,大部分时间缺乏安全感,存在偏激暴躁、抑郁沉闷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做出违反法律、道德等行为。高等专科学校是为社会培育、储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资助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自信、阳光、洒脱、勇敢的面对未来。
最后,多视角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在提供资助的过程中,学校及教师需要站在多视角、多维度去分析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那么在看到学生贫困的同时,更要看到其因贫困被掩盖的闪光点,帮助其创造更多机会发光发热。比如,为学生提供免费交流机会,或提供资金支持其外出考察学习,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中为其预留参与名额等,不断增长其学识与见识,使其有更多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三)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促进资助育人信息化转型
信息技术在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为教师教学、学生管理都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那么在“三全育人”视阈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中,也要善于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智能化资助育人体系。比如,在受助学生的筛选与审核上,可借助大数据、AI智能分析、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技术,为学生绘制人物画像,通过一卡通等学生管理APP,综合分析学生的消费数据,了解学生消费能力,将所得数据与学生提供资料相对比,了解学生贫困程度与信息真实性,如此可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精准性与公平性。同时,还可为受助学生专门创建育人平台,所有受助学生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中向学校寻求帮助,如心理援助、资金援助、勤工俭学申请、留学名额申请等,让资助育人工作更系统。比如,可借助上述技术为学生创设线上资助申请通道,将各项资料通过电子版的形式上传至审核平台中,相关管理人员可在后台直接完成资料的下载与审核,并实时生成受助学生档案,无需学生在线下频繁跑办公室,简化繁琐的资助环节,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效率。
(四)发挥统筹管理作用,创建“三全育人”共同体
在“三全育人”指导下,需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其中“全员”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高等专科学校应加强对全员合力的重视,发挥统筹管理作用。比如,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向相关政府部门寻求帮助,进一步细化“三全育人”方面的教育政策,在政策或制度上要求与资助育人相关的全体人员务必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构建学生、学校、银行、社会、资助团体等多方共创的资助育人共同体。尤其对于学校而言,应由校领导层面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各部门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构建针对资助育人的统一归属部门,重新细化分配人力资源及工作职责,坚持权责分明原则,确保各项工作细化到个人,鼓励各部门团结协作,有问题一同克服、有成果一同享受,以规范科学的统筹管理,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总效能。
结束语:
总之,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但若能进一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基于现存问题研究解决措施,不断健全工作管理机制、转变资助育人视角,发挥全员力量创建全方位、全流程资助育人模式,并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等专科学校定能呈现出全新育人成果,借助资助育人工作的高质高效落实助力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 秦丽芳.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J]. 才智, 2024, (07): 101-104.
[2] 李雅静.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 4 (04): 75-77.
[3] 刘平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 (02): 242-245.
[4] 丁杰.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路径探析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01): 75-77.
[5] 张重阳,郑习武,顾彭,等.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与资助育人的协同发展 [J]. 运动精品, 2023, 42 (12): 1-3+7.
作者简介:
张兴,1985年1月,男,汉,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级政工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艳辉,1984年11月,男,汉,河南省西华县,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政工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资助育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