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短视频译制与传播路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非遗故事;短视频译制;传播路径
正文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效传播对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短视频这一新媒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为非遗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手段。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创新非遗传播方式,鼓励年青一代加入到非遗传播的队伍中来,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时尚、鲜活、有趣、高效地传播非遗。
中国是非遗大国,拥有43项世界级非遗项目(截至2022年),位列全球首位,国家级1557个(截至2021年),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更是数不胜数。笔者所在的山东省就是非遗大省,临沂市更是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宗圣曾子、算圣刘洪、孝圣王祥、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但大众对非遗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其开发利用空间巨大,短视频等新媒体使非遗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并且提供了便利的传播渠道。本文将利用英语学科优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故事,采用观众尤其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译制朝气蓬勃、生动有趣的双语短视频,以吸引海内外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并借助新媒体平台、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线上线下传播方式,助力非遗跨文化传播及研究。
一、非遗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研究现状: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文件,推动了全球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非遗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利用政府主导下的法律等传统形式传承非遗;利用非遗与旅游产业结合,促进其商业化;利用新媒体技术、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播。在非遗翻译和传播方面,注重跨文化传播的考量,探索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使非遗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有效传播(Baran,S.& Dennis,D. 2020;Y.Kim 2024);同时也关注短视频在非遗教育、旅游推广等领域的应用(T.Lopez-Guzman 2018;M.Johnson 2023),以及非遗的多模态国际传播策略(I.Hammou,S.Aboudou&Y.Makloul 2020;T.Taylor 2023)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可为国内非遗研究尤其翻译与传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我国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开始致力于非遗保护、开发与传承工作。到21世纪,非遗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利用性保护”过渡。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非遗研究关注度很高,主要关注新元素、新形式和新技术如何激发和赋予非遗传播新的活力以及如何助力非遗传播等。与数量庞大的非遗文献相比,非遗翻译起步较迟,但翻译热度呈持续增长趋势,研究已初具规模,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不等。学者们从传播学视角(胡庆洪、文军 2016;叶会等 2020;尹飞舟 2021)、生态翻译学视角(何美萱 2023;田亚亚 2024)、多模态研究视角(覃海晶 2019;刘佳 2024)以及语料库研究视角(齐建涛 2018;赵丽丽 2020)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地区非遗传播也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传播策略(张恒军 2022;杨荣广、黄忠廉 2023;苏畅 2024),研究还涉及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拓展(黄友义 2022;李诺 2024)、受众对非遗的接受度和兴趣点分析(刘冰清 2024;任城 2024)、现代信息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马铭泽 2023;姚晨菡 2024)等,这些研究都为非遗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实践探索和理论支持。
研究简评:综上,国内外非遗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涵盖非遗内涵与价值的挖掘、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及传播策略的尝试,还探索了通过短视频进行有效传播的策略。同时,研究者们关注到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尝试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也为非遗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非遗短视频译制策略、译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尚显不足,跨文化传播路径的创新和拓展仍需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
发展动态: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非遗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日渐增多。研究内容正趋向于既重“译”又重“介”,既关注翻译维度,又重视传播维度,研究理论也不再只局限于译学理论和翻译理论本身;研究也更专注如何利用新媒体以及在新媒体平台上如何更好地呈现非遗魅力,提升非遗国际影响力。同时,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在日渐加强,非遗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此外,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在非遗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上,非遗译介与传播研究正朝着更深入、更立体和更创新的方向发展,为非遗的传承与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国家大力倡导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关注年青一代信息传播潮流,利用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高效、时尚、鲜活、有趣地传播非遗。在可预见的将来,年青一代将成为非遗传播的生力军。基于此,该文从年轻人视角,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研制非遗故事双语短视频,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添光增采。
二、非遗故事短视频译制策略
在非遗故事短视频译制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年轻化和互动性,强调年轻人视角下的非遗故事译制与传播,注重内容的故事性、趣味性和现代性,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互动功能,吸引观众尤其年轻观众参与非遗内容的解读、二次创作与分享,提升其参与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其次,关注本土化与国际化,即关注非遗的本土传承与保护,强调非遗故事在本土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双语短视频,实现非遗故事的国际化传播,扩大受众范围,提升国际影响力。最后,强化非遗传承人角色。重视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他们在短视频中的真人秀,使其能更好地利用短视频平台,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技艺。具体译制过程如下:
1.短视频前期调研与分析:在非遗专家指导下,对非遗项目进项全面调研,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及传承现状,选择适合短视频内容的故事化非遗内容;分析目标受众尤其年轻人的文化偏好、观看习惯和媒体使用行为;考察非遗短视频传播的成功案例,特别是其短视频制作和分发模式。
该部分内容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非遗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及传承现状及其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以及国内外非遗研究的新进展;选取非遗短视频成功案例,分析其译制策略、内容生产、价值内涵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少走弯路。
2.短视频内容策划与创作: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发掘更多可以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元素,确定短视频的主题、风格和受众(尤其年轻人)定位;整合非遗相关素材,从年轻人视角,编写非遗主题故事,同时注意叙事表达的生活化与故事化。
该部分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受众调研法。与非遗传承人、短视频制作者、文化传播专家等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一手资料,理解各方对非遗短视频传播的看法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观众反馈等方式,了解目标受众尤其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偏好以及对非遗短视频的接受度和评价。
3.译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在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针对受众(尤其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制定非遗故事翻译策略。以尊重源文化、保持文化特色、适度归化、注重可读性和保持开放性为原则,对非遗故事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恰当的转译和解释,以期在译文中实现文化的真实、全面和生动传达,确保观众能理解和接受;并根据短视频的内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配音和字幕方式,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和观看体验。
4.技术实现与多样化制作:聘请专业短视频摄制团队,保证短视频技术的可行性和专业性,确保视频质量;制造更多看点如将非遗与动漫、二次元、影视剧等进行跨界融合,或改变短视频创作形式,通过剧情类短视频强化非遗内容建构文化记忆的能力。
三、非遗故事短视频传播路径
非遗故事短视频传播路径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短视频平台的特点、受众群体及传播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适合非遗故事短视频传播的传播渠道,然后,针对不同传播渠道的传播策略,如社交媒体推广、短视频平台发布、多场所文化展览等,结合新媒体特点,构建互动性的多元化线上线下传播渠道。最后,制定传播效果评估指标,如观看量、点赞量、评论量等,并对传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受众反馈与传播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国内传播路径:利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非遗短视频进行线上传播;同时增加短视频的互动性,如设置问答环节、评论互动等,提高观众参与度;针对短视频标题、描述和标签,使用关键词优化,提高其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组织非遗展览、讲座、工作坊、体验活动等,将非遗引入校园(邀请国际学生参加非遗宣传活动等)、社区、博物馆等公共场合,扩大传播范围。
国外传播路径:利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吸引海外网友关注与喜爱;参加国际文化节、非遗博览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将短视频作为展示材料;通过学校、国内外留学生、访问学者、孔子学院教师、外籍教师等多渠道传播,与国外大学、文化机构、媒体机构等建立联系,共同推广非遗。
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设定评估指标如观看量、点赞量、分享量等,对传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和观众反馈,及时调整内容方向和传播策略。
该部分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结合文化学、翻译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现象、研究不足与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全面梳理非遗传播的内在优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风险,并基于SWOT战略矩阵,从政府、传播者、平台多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策略来提升传播效果。
小结:
总之,鉴于非遗所具有的文化独特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解障碍,如语言的准确性表达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性传递等。因此,在非遗故事短视频译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短视频内容翻译与表达准确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邀请翻译专家和非遗学者做指导,帮助制定符合非遗特色的翻译策略,达到内容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移植的适宜性。另一方面,因非遗短视频的传播路径较为传统,如何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使更多观众了解非遗,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结合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传播路径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文化活动等;与媒体、文化机构等合作,共同推广非遗,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总之,非遗故事短视频译制与传播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领域,应结合新媒体特点,不断分析受众特点,探索出有效的国内外传播路径,成功构建互动性的多元化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并建立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译制策略与传播路径,推动非遗的传承与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
[2]黄友义.强化国家对外翻译机制,助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J].英语研究,2022(01):12-19.
[3]薛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2018—2022年)[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
[4]邢驰鸿.“第三空间”视阈下沂蒙红色文化译写研究:理据、特征与策略[J].临沂大学学报,2022(04):33-42.
[5]尹飞舟等. 翻译传播学十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21.
[6]张恒军等. 共生新图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进路[J].对外传播,2022(06):67-71.
[7]胡庆洪,文军.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6(02):43-46.
[8]叶会等.中国文化外译的翻译传播学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20(02):162-168.
[9]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05):41-44.
[10]Baran,S. & Dennis,D.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Ferment,and Future(the Eighth Edi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齐鲁文化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传播与齐鲁形象建构研究(22CKFJ05)暨“2022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打造山东对外开放新高地研究专项”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