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教学素材开发与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教学素材开发与实践探索
正文
引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其教学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计算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对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教学素材开发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在基于思政教育理念开发计算机教学素材时,思想性要求教材内容应当贯穿思想性,即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素材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伦理道德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技术对社会、个人以及道德伦理的影响。此外,教材中还应涵盖科技发展史、伦理规范、信息安全等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思想性原则的贯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引导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思考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社会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计算机教学素材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性原则
在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教学素材开发中,教育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学素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其次,教育性原则强调教学素材应该具有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影响力,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育性原则还要求教学素材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激发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最后,教育性原则强调教学素材的设计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三)实践性原则
在计算机教学素材开发中,实践性原则是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原则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开发素材时,首先需要确保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能够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从而增强他们的实际技能。其次,素材设计应该注重任务驱动,即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此外,实践性原则还要求素材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计算机教学素材开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际操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还应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既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首先,思政教育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融入,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个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激发学生探索信息技术奥秘的热情[1]。其次,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时,可以通过剖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践导向:基于案例分析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开发中,思政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具体而言,思政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注重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案例分析为例,教师在教授Word文档编辑时,可以通过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Word文档编辑技能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除了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2]。
教师需要注重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交互式体验:虚拟实验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验环境,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实验平台。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实验场景,进行各种实验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虚拟实验室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虚拟实验室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系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模拟安装、配置和管理操作系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团结协作、严谨细致等。
2.计算机网络实验: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让学生进行网络配置、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实验。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3]。
3.在Word的学习中,虚拟实验室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文档编辑环境,让学生练习各种文本处理操作,如排版、格式设置、图文混排等。虚拟实验室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快速纠正错误,理解各类功能的应用场景,提高文档编辑和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4.对于Excel的学习,虚拟实验室通过模拟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公式、函数和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数据输入、表格创建、图表制作等操作,接受系统的自动化评估和指导,从而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PPT制作方面,虚拟实验室可以模拟演示文稿的创建和优化过程,指导学生如何制作专业且有吸引力的演示文稿。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练习设计各种幻灯片布局、插入多媒体元素以及动画效果等,接受即时的反馈和建议,提升演示文稿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
由此可见,将虚拟实验室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跨学科融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人文社科交叉探究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往往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缺乏人文社科的融入,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人文社科进行交叉融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一是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在教授网络搜索技巧时,引导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教育学生如何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二是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文学、历史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4]。在教授文字处理软件时,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字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三是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授多媒体制作软件时,引导学生制作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作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
(五)社会责任感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必要环节,更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素养进行教育的重要平台。基于思政教育理念,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设计上,要明确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强调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时,不仅要讲解技术原理,还要讨论网络安全事件的社会影响,如数据泄露对个人隐私和企业声誉的侵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并思考如何在技术实践中遵守道德规范,保护他人权益。在教学内容中,要加入计算机伦理道德的专题模块。例如,可以设置“计算机伦理与法律”单元,讨论知识产权、网络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如Facebook的数据泄漏事件、WannaCry勒索病毒攻击等,分析其中的伦理冲突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应用中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界,培养其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中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例如,组织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与社会责任”的辩论赛,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探讨其带来的伦理挑战和社会责任问题。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其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此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落到实处。例如,设计一个“公益编程”项目,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技术开发对社会有益的应用,如社区服务平台、环保监测系统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关注技术的社会影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结语: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计算机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创新。通过开发和实践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教学素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这种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和高尚品德的综合性人才。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教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竹梅.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Java程序开发》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7):168-169.
[2] 谭立湘,王雷,郑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与思政教学设计[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4,(04):35-38.
[3] 张海英,黄佳佳,曾文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思政的跨学科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12):174-176.
[4] 申浩如,钱开国,申时凯,等.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4,(05):148-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