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域下袁隆平人格形象及其精神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涂华斌,张梅娟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332020

摘要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就和人格魅力为世人所瞩目,成为现代中国农业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精神品质对于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袁隆平的人格形象、精神,对后代青年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


关键词

袁隆平;人格形象;精神品质;德育价值

正文


引言

  袁隆平1930.9-2021.5),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籍贯为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是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袁隆平自幼酷爱农业,立志要致力于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在学习期间就开始对水稻育种进行研究。之后,他前往莫斯科农业科学院深造,并在那里深入研究了杂交水稻技术。1957年,袁隆平回国后,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育种事业,先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通过将不同的亲本进行交配,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水稻品种,从而实现了水稻产量的巨大提升,解决了中国众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后成功研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通过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杂交,不仅提高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这项技术更加易于推广。此外,还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将不同的杂交方式和育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杂交水稻育种体系。这一技术体系的建立,提高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效率、稳定性,为中国水稻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袁隆平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袁隆平的杰出贡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希望,也为世界农业科学界树立了典范,成为了我们学习楷模。研究袁隆平人格形象、崇高风范,对我们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意义重大。

1袁隆平形象:心怀“国之大者”

 心怀 “国之大者”是指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情怀、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人。中国有14亿人口,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袁隆平的研究生涯,就是完美的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一生忠诚奉献、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求真务实。

1.1对国忠诚,为民奉献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家乡有祖国。真正怀揣爱心的科学家,必然是爱国的,并在爱国的基础上才会爱世界。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科技领域,更是在爱国情怀上。袁隆平的爱国表现让人深为敬佩。作为杂交水稻的开拓者,袁隆平不断进行科研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为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农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积极响应国家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振兴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站在田间地头,为14亿中国人口保障粮食充足鞠躬尽瘁,他立誓“要让中国人吃饱饭”,这种对国忠诚、为民奉献的勇于担当精神,是袁隆平光辉的人格形象。

1.2求真务实,不辞辛劳

  能否开发好种子,并提高杂交稻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是否可以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的秘籍。但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实验室几只试管、几株实验稻苗就能够实现的,为了突破技术,袁隆平四处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冒着高温天气,一行行、一垄垄地搜寻了数10万株稻穗,终于历经两年时间,找到了6株实验稻草。关于袁隆平的日常行径概述,大约可以概括为“不在家,就在实验室,不在实验室,就在试验田,或者在前往实验室和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还在于他将实验室研究、书本理论、田野种植融为一体,以知识为基础,不过度依赖书本,敢于探寻实践中的真理,最后凭着自己不断探索、吃苦耐劳、矢志不渝、不言放弃的精神取得胜利。尽管一生当中获得无数荣誉和奖励,但他依然留存着农业科学家的本色,常处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的躬耕田地,心无旁骛,静心笃志,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致力于攻关科研难题,探索核心技术,用科研成果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3坚持不懈,追求真理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获得的成就并没有让他从此目空一切,反之,即使在80岁高龄,依然怀揣着“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想,期盼可以在“禾下乘凉”。袁隆平手握真理,具有坚持不懈、敢为人先、至死不渝、追求真理的开拓与创新精神。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地区农校教书,当时中国饥荒严重,许多人吃不饱饭,他立志要利用毕生所学击败饥荒。在坚持不放弃的37年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袁隆平屡次遭受打击、遭遇坎坷,但“绝不放弃”是他的头衔,真正的做到了将“坚持”一以贯之,越挫越勇,不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不罢休。袁隆平常说,科研的本质是创新,要尊重权威、多读书,但也不能迷信权威、过度依赖书本,否则创新就完全失去了空间。袁隆平的成就,与他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真理与权威的关系密不可分。

2袁隆平精神:脚踏实地、忠党爱国、勇攀高峰

2.1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

  袁隆平从事水稻杂交育种数十年时间,勤勉工作,日夜不停,兢兢业业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都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深知,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不停地探索和尝试,终于在水稻杂交育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袁隆平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天赋,而是来自于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在他看来,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袁隆平曾说:“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追逐梦想。”这句话不仅仅是袁隆平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是在后面带研究生时一直传递给年轻人的精神,他表示“要是做不到下地,就不要找我带”。在追梦的道路上,袁隆平也遇到过很多困难科研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他常常加班到深夜才能完成实验数据分析。有时候,一次次的失败也会让他感到无力。但是,每当他想到那些仰望他的人们,他就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坚持下去。他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将梦想变成现实。

2.2忠党爱国的家国精神

  作为名扬中外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始终深爱着祖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深爱,均通过躬耕田野、创新高产水稻、解决人民粮食短缺问题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他始终致力于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人的性格一小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气质,但更大程度上是由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成的,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1任教师,袁隆平的父母为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母亲的润物细无声中,袁隆平得以健康成长;在父亲的抗战物资奔忙中,袁隆平明白了家国责任的意义。袁隆平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在国际水稻研究所担任特聘研究员时,由于不公平待遇,袁隆平当即离场,他强调“钱多钱少无所谓,但中国科学家的尊严我需要捍卫”。

2.3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作为农业科学家,面对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袁隆平一直以提高中国水稻产量为己任。1964年中国正面临着粮食紧缺的严峻挑战,袁隆平决心要解决这一难题在多年的努力科研实践之后,终于成功培育出了第一个高产水稻杂交品种“超级杂交稻”,不仅填补了中国水稻产量的空白,也为世界农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进行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袁隆平一直秉承着“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原则。他曾经说过:“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事业,不能马虎对待。”他不断地进行实验验证,反复推敲,确保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正是袁隆平始终坚守的严谨科研态度,才让他的科研成果取得胜利。

3袁隆平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德育价值

  个人在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其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扮演着激励、引导、教育作用的无形物质,它最能够将人们的意识、梦想、思考转化为行为习惯、实践行动。袁隆平的精神被世人所赞扬,是时代青年学习的楷模,借助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3.1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

  理想指引人生前进方向,信念决定在人生道路上是成是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网上碎片化、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散开,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建立。虽然大学生在道德思想和知识水平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育,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还比较欠缺。为端正学生理想信念,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对学生的三观、精神进行教育和引导,督促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袁隆平是中国英雄,其科学家精神极具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能够引领广大青年群体团结协作,在岗位上施展工匠魅力,营造出明辨是非、忠党爱国、团结友善的社会氛围,学会端正个人价值取向,摆正政治立场,拨开历史名录铭记感恩英雄,忠诚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大格局下实现个人价值。

3.2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实践,培育工匠精神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民生之本、是生活之源。大学生是国之栋梁,能劳动、会劳动是大学生必备的生活品质。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便捷,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群体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依托外卖配送饭来张口、依托淘宝等电商平台“衣来伸手”,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无需现实世界交谈,只需要点击微信等聊天窗口即可实现实时互动。尽管互联网带来的利益无限大,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它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挑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脑力轻体力学习,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不愿吃苦、缺乏耐心等不足。对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有价值的发展。袁隆平朴实无华、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实践激励学生主动融入到岗位中去,亲身体验和努力工作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3.3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坚持追寻人生价值

  袁隆平是一个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的科学家,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他提倡“亲手、亲眼、亲脑”的工作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追求卓越,做到精益求精。大学生需要学习袁隆平的工匠精神,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做到“精于技术、善于实践”。“创新”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现代化社会尤其需要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但“创新”是需要某个个体、组织面对一项事业长时间研究的课题,就像袁隆平虽然不是第一个找到天然雄性水稻株的人,但他却是根据专业知识、结合不放弃的精神在科学的规律中将其培养成功的人。这就是创新所需要的毅力、耐力,要能够吃住屡次失败中的苦,战胜屡次失败的磨难,在一次次的创新实验中取得胜利。将袁隆平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坚持追求人生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袁隆平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科学家精神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袁隆平的人格形象和精神,有助于挖掘他的科研经验和精神财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袁隆平科学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踏实勤奋地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困难和挑战是难免的,但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袁隆平“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忠党爱国”的家国思想、“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不仅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也为后代子民树立了一个榜样,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昊昊.袁隆平:稻田逐梦,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N].中国科学报,2024-06-07(001).

[2]覃婷婷.袁隆平科学家精神融入涉农高职院校职业理想教育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5):172-175+180.

[3]顾茗斐.我的榜样——袁隆平[J].小学生优秀作文,2024,(09):10-11.

[4]章红雨.《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以人文情怀为农学家树碑立传[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02-05(006).

[5]毕玲华,王钊钰,孟宪奇.论传承和赓续袁隆平精神的重要性[J].大学,2024,(03):145-148.

[6]辛业芸.第12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在长颁奖[J].杂交水稻,2023,38(02):101.

[7]本刊综合.袁隆平:只有下田最快乐[J].发明与创新(初中生),2022,(12):41-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