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变迁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李木子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辽宁锦州 121007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变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本文从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群体性事件和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多层次特征。结合社会背景、经济因素和价值取向因素对转型期社会心态变迁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包括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社会心态;现状;变迁

正文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转型期社会心态变迁研究”(项目编号LJKMR20222078

社会心态在社会转型期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群体性事件和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成为研究的焦点,通过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变迁。本文从社会心态的现状入手结合成因分析和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的现状

(一)社会心态的重要性

社会心态的多元化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对未来期许的多样性在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变革,人们对于个体权利、社会公正、自由选择等方面的观念呈现出明显差异。多元化使得社会更具包容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社会心态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使得各种信息和观点快速传递,引发了社会心态的动荡和波动。人们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下更容易受到极端观点、虚假信息的影响,导致社会心态的不稳定性增加。

(二)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心态

群体性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性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迅速,使得群体性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众之间引起广泛关注。高度关注使公众更容易对社会问题产生敏感性,对事件产生情绪化的回应。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公众在群体性事件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呈现多元化和波动性。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形成激烈的观点碰撞。群体性事件通过社会心态的传递不仅仅反映社会问题,更成为引导社会心态变迁的重要因素。社会舆论的引导在群体性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媒体、网络平台等在事件报道中的导向性影响,直接引导了公众对事件的看法进而影响整体社会心态的演变方向。

(三)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

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活跃力量在社会心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特有的思维和态度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对整体社会心态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表现出开放、活跃、追求个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人更加倾向于自由思考,对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持有怀疑态度。更注重自我表达强调个性,也彰显了青年群体对多元文化的融合更加开放。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影响,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也面临一些挑战。虚假信息的传播、消极思潮的引导使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呈现情感波动大、不稳定的特征。社交媒体、网络中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使青年群体更容易受到思想冲击和短时刺激,导致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缺乏深度思考[1]

二、转型期社会心态变迁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背景

我国转型期社会背景是社会心态变迁的重要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性,对社会心态的变迁产生深远影响。在社会背景中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是转型期社会心态变迁的重要动力政治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认知和期待。随着政策和社会制度的调整,人们对权力的看法和期待发生了改变,社会心态逐渐从过去的单一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评价与认同发生了转变,对权力分配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满使社会心态变得更加敏感,更注重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社会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变革使得社会背景中产生了社会心态的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态度也因此有所不同。文化传承与碰撞使社会心态在文化层面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文化的涌入使得社会背景更加多元,人们在文化认同上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心态的形成。

(二)经济因素

转型期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一部分人群享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而另一部分则陷入相对较低的经济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个体物质追求逐渐成为社会心态的主导因素之一。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个体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加强烈,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机会,对于整体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更加关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强烈的追求。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们对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结果感到不满,进而形成了物质生活追求与社会公平关切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了社会心态的形成[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主义在社会心态中逐渐增强人主义更加注重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机会,忽视整体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个主义的倾向使社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化。经济因素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主要源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市场经济机制的推动以及物质生活追求与社会公平关切之间的矛盾。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时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心态。

(三)价值取向因素

社会心态变迁中价值取向因素我国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和新兴思潮相互碰撞扮演着重要角色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与新兴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传统文化被重新审视,而新兴文化通过信息技术的传播得到广泛传播。碰撞使社会心态更加开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度增强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新观念的涌现,推动了社会心态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发展社会心态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人们接触到更多文化和思想促使社会心态更加开放,接纳度提升。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对自由、平等、个性的追求变得更为强烈,形成了新的社会心态的取向。社会心态的多元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观念的多样选择个体对于自身权利的认知、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对文化多元的包容等方面的观念差异在转型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多元化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心态变迁的内在动力。在传统观念与新思潮的碰撞中,人们对自由、平等、个性的追求日益强烈[3]

个性化不仅是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反叛,更是对个体权利和尊严的认同。社会心态的开放和进步在追求中得以体现,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变迁。社会心态的变迁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作为支撑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为社会心态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土壤的深厚性为社会心态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价值取向因素的成因主要在于传统与新兴文化的碰撞、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多元化、自由、平等、个性的强烈追求以及文化土壤的深厚。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社会心态的变迁,使其呈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特征

三、转型期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

公平正义是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建设和完善制度成为确保公平正义的关键。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建设包括法治建设、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以及舆论环境的塑造。转型期强调法治建设对社会心态至关重要,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框架的健全和透明,使其能够有效约束社会行为。要加强对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度促进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强化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性建立一个独立、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面前平等受到保护。司法公正性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信任度,减少社会矛盾,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可能因变革而面临不确定性和压力。因此,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成为确保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可以为个体提供基本的保障,减轻在转型期间的生活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整体社会的素质,也有利于社会心态的积极向上发展。舆论环境的建设对于社会心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防止信息传播中的不公平现象。要加强媒体监管规范媒体行为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保障媒体独立和公正报道,防止信息的扭曲和偏颇。通过支持不同观点的呈现,促进公众对多元化信息的接受形成更加宽容和理性的社会心态。借助媒体平台传递正面信息,推动社会的积极向上发展。积极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形成共识,有利于培育社会心态的良性循环[4]

(二)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社会转型期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教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加强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社会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社会心态更加积极向上。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通过设置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各类传媒平台可以通过专题报道、文化节目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通过传播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故事,引导年轻一代更加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

文化产业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提高传统文化的时尚感和吸引力。鼓励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企业开展有益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创作和表演,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鼓励文化活动和节庆。通过组织各类传统文化节庆,让公众亲身参与,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为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父母在家庭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日常生活、家庭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讲故事、传唱传统歌曲、品味传统美食等方式进行,让家庭成为传统文化的生活舞台。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价值观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至关重要。社会转型期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建立榜样和深化制度建设,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树立和传播。通过学校课程、社会宣传、媒体等途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具有积极的社会心态。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设立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高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中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媒体资源制作宣传片、广告等,形成社会共识社交媒体平台也是推广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通过网络传播影响更广泛的受众形成集体认同。社会需要有更多的榜样人物,通过自己的行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他人。榜样可以是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在工作、学习、公益事业等方面坚持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对公众起到引领和激励的作用。

鼓励普通人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群众性的活动表彰先进典型。不仅可以弘扬正能量也有利于社会形成共鸣,使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深入人心。深化制度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重要手段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要保障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明确社会行为的规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法治建设使法律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有益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项目和活动通过政府的支持,各类组织和社会团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推动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传播[5]

转型期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群体性事件、青年群体和成因的深入分析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心态的多样性,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叶文璐.“内卷”与“躺平”:社会变迁下的青年心态困境[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03):28-35.

[2]侯静.社会转型中社会心态的理论内涵、逻辑建构及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22,(04):117-128.

[3]陈晶华.现状与展望:近十年来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清遗民研究[J].理论界,2018,(04):54-61.

[4]胡洁.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现状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85-89+115.

[5]谢熠.转型期社会公平感现状及变迁——基于CSS20062013的对比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9):47-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