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青绿山水画发展演变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曲冰雪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国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青绿山水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青绿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它以山水为主题,以“青”、“绿”为主色调,表现出大自然山水景观的壮美和宁静。青绿山水画强调意境抒发和自然写意,擅长表现山水意境和雅致情调,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追求和意蕴内涵。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形成阶段、繁荣阶段和传统继承阶段。在历史长河中,青绿山水画不断创新发展,融合了多元文化和艺术元素,成为中国绘画传统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一、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山水画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在魏晋时期之前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出现。到魏朝时期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尚处于萌芽阶段,带有稚拙的痕迹。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魏晋时期就已经产生萌芽,唐代开始兴盛,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隋唐时期

在此时青绿山水画开始形成,并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青绿山水画主要表现出虚幻禅境和意境超脱的特点,画家们常常以大写意的手法描绘山川、水流,呈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境界。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是展子虔和李思训

展子虔是周隋的画家,被后世称为“唐画之祖”。展子虔的传世作品《游春图》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在用色、用笔、布局等方面都作出了突破,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此画以青绿勾填法鸟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由六朝的萌芽状态趋向于成熟。画面取俯瞰式的构图,获得远近川,咫天千里的效果。游历山川中的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春天的气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游春图设色浓丽,从画面呈现风格点与技巧能力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予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在此以前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山水画技法但游春图已能部分做到,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景物能力提高了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结束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的稚拙阶段唐代张彦远称展子虔“动笔形 似,画外有情”,明代詹景凤评展子虔与其《游春图》“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游春图》在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青绿重彩、工整细致的新阶段。

唐代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运用泥金、白粉等材料富丽工整具有代表性李思训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被誉为“国朝山水第一”。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延续了李思训的画法,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绿山水作品,不仅保持着山水一派风格,而且做到了色不压线,色彩明丽,格调典雅。“二李”继承 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把青绿山水画推向成熟“大小李将军”的山水画风起到 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青绿山水画发展逐渐深入以董源最为典型,其代表作《龙宿郊民图》以青绿赋色,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披麻皴”和“点子皴”,使青绿山水技法从此丰富,产生了质的飞跃从技法上看,《龙宿郊民图》吸取了李思训、王维二家的绘画格调,由之确立出新的表现方式。董源首先继承了王维注重用笔的特征,开启了南派山水注重笔墨的绘画观念。在李氏青绿山水中注重勾研之法的运用,几乎没有可以充分施展笔墨特长的皴法运用,而《龙宿郊民图》则大胆使用披麻皴,这一点无疑来自于画家对王维笔法的继承,拓展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范畴,在着色上则继承了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传统。

(三)宋元时期

代山水开启大发展的先河,山水画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 随着文化审美需要继续向前发展,其风格骤变, 异军突起,名家辈出。青绿山水画进入了繁荣阶段。南宋时期的“四家”画派,即“北宗”、“南宗”、“理趣”、“瑞士”,各具特色,为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宗强调形神兼备,南宗注重写意表现,理趣强调山水情趣,瑞士则追求笔墨的韵味。 

北宋山水大都清丽秀雅、严谨细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青绿山水画的重要作品,也是早期最大的一幅绢本青绿山水卷轴画。千里江山图》从各方面来看都与前期的山水画传统紧密联系,它的艺术成就不但直接继承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传统而且容纳了五代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的艺术成果创作者贯穿了江南山水、风物、建筑,并将之巧妙地编排在构图中,进而形成“峰峦秀丽,峦岭起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平沙坡岸,篁林竹经; 白墙黑瓦,竹墙小篱,间以水树、小亭画家进行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才能进行写实性的描绘而且王希孟在创作《千里江山图》中持有一种严谨的格法,使画面饱满且刻画细致入微《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长卷是一件在中国艺术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典型作品,其历史身份特殊,精神内涵丰富,整体美学风格由多方因素影响合力形成,创作目标与任务性质紧密围绕宋徽宗的思想文化理念和国家治理实践,是绘画发展历史转折期中引领时代风尚、表征美学观念的重要标志

南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以赵伯驹、赵伯骕的作品最具代表性。赵伯骕擅长画楼台仙阁,青绿间勾勒金色,富有装饰性。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从技法上看,用笔精细而不琐碎,用色瑰丽而不失清雅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是一幅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并不拘泥于工整青绿一派的画法,而是将青绿与水墨、 勾线填色与没骨渲染、工笔与写意的运用结合起来。

元代时期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但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朝士大夫虽身处统治机构,但在政治上却无法发展才能,只能寄情于山水书画,所以把在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书画推向新的高潮。元代的青绿山水画继承并发展了宋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与审美,画面中的文人意趣也日渐浓厚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青绿画家以赵孟頫、钱选为代表。钱选画法设色古雅、风格俊秀,既有唐代画作的工丽,又有宋代文人画的恬静。钱选的青绿山水画风格有两种,一类是少勾勒皴擦、赋色艳丽 的传统青绿山水画,如《山居图》;另一类 以水墨皴染为主,设色清淡代表作有《浮玉山居图》。赵孟頫与钱选为青绿山水的变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元代青绿山水画风在山水画史中独树一帜,保证了山水画在历史上的延续与发展。

(四)明清时期

明代时期的青绿山水又形成一个高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家,画法不断推陈出新,使青绿山水这一传统题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绿山水画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文人思想盛行,山水画以“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其中,仇英一生专攻青绿一派绘画,作品多为青绿重彩,画法缜密、设色讲究、工整不失气势,表现出深厚的绘画功底,明代山水画家文征明通过对古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被誉为“文派”代表人物。此时的青绿山水风格与水墨山 水较为接近,画面效果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 富丽堂皇或者极具装饰性的效果。

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吴历为代表的画家,注重以色替墨,他们以自己的风格、方式丰富了青绿山水的面貌,开启了文人青绿山水的新阶段。清代画家如郑板桥等人在山水画上不断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青绿山水画的传统继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伴随着频繁的政治运动和西学东渐的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已经悄然转变。而在绘画这一科目上必定掀起“改革”的浪潮。当代青绿山水创作不同于古代青绿山水,亦有别于近代青绿山水,既是传统与近代青绿继承、发展、蜕变后的产物,也是当代画家对主观艺术语言的追求与个性意识融 入绘画创作观念的提升。现代画家中擅长青绿山水技法的不在少数,像张大千、黄宾虹、黄山寿、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都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并在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大千的山水已脱离了早期装饰性,也不复中期色墨并重,而是色中有墨、色墨斑驳。虽然表现手法颇具当代性,但仍极具传统山水审美,形成一派苍茫雄浑境界。张大千泼墨泼彩之初多用青绿二色,绿为阳,青为阴,二者互相融合,可以形成复杂的色彩冷暖变化,达到“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的写意效果。晚年的张大千积极寻求一种取自中国传统绘画演进而来的表现方式,力图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来,要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

综上所述,青绿山水由隋唐兴盛时期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在山水画发展史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为后世的学习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绘画史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传承

青绿山水画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和技法。青绿山水画通过对传统文化、自然景物的观察和表现,强调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的崇敬,传承了中国绘画的深厚传统。

(二)创新

青绿山水画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尝试新的画风、技法和表现形式,探索艺术的更广阔领域。这种创新精神激发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启发了后世画家的创作。

(三)国际

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绘画风格。许多国际艺术家受到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启发,尝试借鉴其画风和技法,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总的来说,中国青绿山水画对中国艺术发展和国际艺术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青绿山水画展示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的理解和心灵世界的表达,传承了中国绘画的精髓和传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