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朱肖兰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 邮编 523000

摘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侧重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教育设计

正文


引言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实践机会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设计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提升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内容单一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普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基础的手工制作和日常家务活动上。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但由于内容缺乏多样性和深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脱节,未能有效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也影响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二)实践机会不足

在许多小学中,由于学校设施的局限性和资源的不足,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相对有限。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体验劳动的过程,从而形成系统的劳动技能。缺乏实践机会不仅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实践机会的不足还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降低,进而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评价多依赖于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自我报告,这种评价方式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和量化的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师在评价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时往往难以做到公正和准确。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导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进步得不到有效的认可和激励,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确保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契合。通过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环境、社区服务等实际情境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感。例如,设计校园绿化、社区清洁、家庭烹饪等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应跨越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如何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融入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还能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创新。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劳动的过程和技巧,更深刻地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设计活动时,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无论是手工制作、园艺种植还是社区服务,都应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

(四)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富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如何通过游戏化、竞赛化、故事化等手段,使活动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一)活动主题的选择

为了确保活动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主题应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例如,校园绿化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植树、种花、维护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植物生长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环保实践主题则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社区服务主题则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区的清洁、帮扶老人、文化宣传等活动中,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服务意识。

(二)活动内容的规划

在规划活动内容时,应设计一系列连贯的环节,包括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总结,以确保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参与,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讨论、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让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准备。中期实施阶段是活动的核心部分,学生将在这一阶段亲自动手实践。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后期总结阶段是对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展示成果、分享经验、撰写报告等方式,对活动进行总结。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

(三)活动方法的创新

在设计活动时,应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创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具体的项目,从问题的提出、规划、实施到最终的成果展示,全程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则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协作和分享。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四)活动评价的多元化

在设计活动评价时,应建立一个包含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同伴评价则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公正判断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评价作为专业角度的评价,能够提供权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改进措施。

结束语

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提供了实践机会,还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态度,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秀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以综合实践活动“小小护绿队”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4,(20):108-110.

[2]王诚成.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4,(07):9-10.

[3]王惠莉.情境性、具身性、生成性:小学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模式的开发[J].现代教学,2024,(Z3):96-97.

[4]张敏,孙晓瑞,徐焕.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J].教育,2024,(18):31-32.

[5]邱伟波,沈奕彤,刘晓玲,等.劳动教育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的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6):41-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