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郑德林

枣阳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湖北 441200

摘要

林业营林造林工作在当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林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种植植物生长周期长、水土流失严重、抗病虫害能力不足等,不仅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效率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还能为实现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

林业营林造林,生长周期,土壤保护,抗病虫害,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正文


引言:

林业营林造林工作是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林业营林造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正面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急需通过科学合理的造林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应对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的有效策略和技术方法,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现存问题

1.1种植植物生长周期长,更新速度不及预期

选择种植树种时往往需要考虑其生长周期,特别是针对长周期树种,如某些硬质阔叶树种或慢生长的松树品种,这些树木在幼苗期到成熟期的转化周期长,导致整体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现代快速发展的需求,生长周期的延长还可能增加管理成本和风险,需要更长时间的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进一步加大了运营和管理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如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气候条件等对植物生长有着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频繁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下,树种的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和热浪,会显著减缓某些树种的生长速度,从而影响到整体更新进程,在选择和管理树种时,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树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以应对可能的环境变化对更新速度的潜在影响[1]

1.2缺乏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土壤作为林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在造林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威胁和挑战,缺乏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导致土壤的机械侵蚀,例如在开垦和植树过程中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土壤被大雨冲刷,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直接影响到新植树木的生长和存活率,加速土壤贫瘠化和侵蚀,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2]。在林地开发和管理过程中,未能有效保护土壤会导致养分的流失,如氮、磷等重要元素被大雨冲刷带走,使得新植树木缺乏必要的养分供应,影响其健康生长此外化学污染物如农药、化肥等的过度使用或不当处理,积聚在土壤中,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土壤的贫瘠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1.3抗病虫害能力差,易受外来害虫和疾病侵袭

有些树种在进化过程中未能形成足够的抗性基因,导致其易受到特定病原体或害虫的侵害某些常见的树木品种如杉木、马尾松等,由于其天然抗病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褐天牛、松毛虫等害虫的破坏,从而影响到造林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随着全球贸易和人员流动的增加,外来有害生物通过进口植物或木材等途径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可能带来新的病原体和害虫,对当地树种构成威胁。例如,引入的异地松材线虫等木材病害,对当地松树种群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缺乏足够的疾病防控和监测机制,使得林业营林造林工作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综合考虑树种选择、防治措施和生态系统监测等方面的策略来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和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

1.4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缓慢影响土壤肥力

在林业营林造林工作中,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缓慢、影响土壤肥力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复杂的因素和过程,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受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的影响。在进行营林造林过程中,如果未能有效保护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结构,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过度清除或单一树种的大规模种植,可能减少了生物多样性,进而降低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影响了其对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的能力,从而延缓了土壤肥力的恢复过程[3]。在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营林过程中,土壤可能会遭受机械压实、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使得土壤结构松散度降低,水分保持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养分循环,过度施用化肥或农药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积累,进一步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肥力恢复能力,为了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速度和土壤肥力的维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土壤管理措施,以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2.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现存问题解决措施

2.1选择适应本地土壤条件的速生树种,优化种植技术以缩短生长周期

解决林业营林造林工作中的问题,选择适应本地土壤条件的快速生长树种,并优化种植技术以缩短生长周期。在树种选择方面,通过生态位适应性分析和土壤适应性评估,选取对当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水资源要求较为适宜的树种。例如,选择生长速度较快、耐干旱或耐湿润的树种,如杨树、桉树等,这些树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建立林分结构,并有效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通过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母树,如生长迅速、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进行人工授粉和苗木培育,培育出符合林业生产需求的新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出对特定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基因型,进而在人工繁育中优先培育这些抗性品种,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可精准修改和调控树木的生长相关基因,使其具备更高的生长速率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新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提升整体林木的生态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推动林业营林造林工作朝着生态友好型和高效经济型方向发展,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4]

在优化种植技术方面,可以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种植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土地利用信息、土壤质地、水文条件等数据,精确制定种植方案和施肥水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水分资源,减少水分浪费和土壤侵蚀风险。此外结合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节水设施,如滴灌系统、土壤水分传感器等,实现对林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进一步提高树木的生长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树木的生长周期,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2.2完善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在规划和设计造林工程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造林方式和树种配置。同时积极推广生态学原理和先进的林业技术,如梯田造林、缓坡造林和鱼鳞坑造林等,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还应加强土壤改良工作,应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造林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活率。造林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并不仅仅是工程建设完成后的事情,还需要长期的维护和管理。

为解决林业营林造林工作中的水土保持问题,加强科技支撑显得尤为重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林地覆盖、土壤侵蚀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通过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分析,及时获取林地变化信息,评估水土流失情况。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能够将遥感数据与地理空间数据集成,为水土保持工程提供精确的空间分析和模拟,帮助决策者制定更科学的工程措施和保护策略。例如,通过GIS分析林地的地形、坡度等地理信息,结合遥感获取的覆盖度和植被生长情况,精确划定重点治理区域和优先保护区域,有效调整和优化工程措施,提高水土保持的整体效果和长期稳定性。此外,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定位和监测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数据,确保工程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综合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不仅能有效提升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的水土保持能力,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进步。

2.3加强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

建设一个高效的病虫害监测网络,能够及时发现和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减少损失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林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各类监测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提高病虫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与此同时,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也是解决病虫害问题的重要措施,注重树种选择和优化树种配置,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或品种进行造林,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造林,减少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的风险通过科学的育种手段,如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虫能力的林木品种。

与此同时,为有效提升林业营林造林工作中林木的健康水平和抵抗力,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和养护措施,通过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树木生长需求,精确调配营养元素,促进林木生长,提高其养分吸收效率和抗逆能力,科学灌溉是保障林木生长的关键环节,利用现代化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精确供水,避免土壤干旱或过湿,保持适宜的水分环境,有助于提高林木的生长活力和抗旱能力。同时定期修剪疏枝可以促进林木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保持树冠结构稳定和光合作用效率。保持适宜的林地环境,包括控制林下草丛和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有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根据病虫害类型和发生季节,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方法,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种群、设置粘虫板捕捉害虫、合理使用低毒性化学药剂等,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天敌昆虫控制森林中的害虫,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害虫种群数量,保护林木生长。

2.4实施土壤改良,提升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

当前许多造林地块存在土壤贫瘠、质地板结、养分缺乏等问题,制约了造林成效。有机质改良土壤,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性。施用堆肥、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如种植豆科植物和覆盖作物,这些植物通过根瘤菌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利用微生物肥料,如菌根菌剂,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物理和化学改良措施也是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物理改良主要包括深翻、松土和改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通过改良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深翻和松土可以打破土壤的板结层,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通气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化学改良则包括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以及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肥料,如磷肥、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等。合理的施肥措施,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提升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还应加强土壤保护,避免土壤侵蚀和退化,采取植被覆盖、坡面防护等措施,保持土壤的稳定性综合运用这些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显著提升造林地块的土壤肥力,为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通过对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现存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键结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下,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能力强、基因良好、生长周期短的树种是提升林业营林造林工作效率的基础。同时,加强土壤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如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和定期修剪,不仅有助于优化林地生态环境,还能有效提升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生长速率。此外,实施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有机物质添加和微生物活化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为林木健康生长提供坚实基础。这些综合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还能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林业营林造林工作应在科技支撑和可持续管理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实践,确保森林资源的长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美好的自然遗产。

参考文献:

[1]刘智勇.林业营林造林工作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12):139-141.

[2]张文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分析[J].新农业,2023,(23):28-29.

[3]莫小文.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4):31-33.

[4]张培军,谭福强.林业生产工作中的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23,55(01):148-1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