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受迫振动与共振”为例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式
正文
引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应拥有一个开放、主动和面向实际的探究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的应用较为关键。针对此,本文将探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其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方面的效果。
1.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含义
探究性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来促进深度学习。有关教学策略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的说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颇多研究成果。以格拉塞教授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们,为了提供有效且实用的教育手段给教师们,证明其在改善、提高教学策略水平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此类研究标志清晰明确,并注重反馈效果。
教学策略则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为达到某种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在探究性教学策略中,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此教学策略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探究性教学策略在现代教育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属于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1]。
2.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优势
2.1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探究式教学则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此可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时,教师可设计出探究实验:用不同的力推动小车,并测量其加速度。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数据,最终总结出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此学习过程,学生可直观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并体验到探索物理规律的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为什么汽车在转弯时需要减速、航天器如何利用反作用力在太空中运动等,这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2.2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各种可能的解释,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证据来验证其假设。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磁场变化与感应电流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在此学生可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此外,教师需进一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新颖的实验设计或独特的解释[3]。例如,在研究光的折射和反射时,学生可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来观察光的行为,从而提出创新的观点和结论,而基于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3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是指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其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4]。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的动能与燃料消耗、电池的能量转换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原理,还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最后,教师需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可设计出情境问题或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例如,在研究“热传导”时,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保温杯,来探讨不同材料的隔热性能。此过程,学生需要运用物理知识,并结合材料科学、工程学等知识,全面考虑问题,最终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以“受迫振动 共振”教学为例
3.1 利用趣味物理实验引入新课教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需在课程开始以前以趣味性实验的方式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此过程的关键在于,通过设计趣味性物理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教师准备好高脚杯和扬声器。上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高脚杯,并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只高脚杯,怎样可以使它破碎呢?”学生很容易能想到敲击或者摔碎此杯子。此时,教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利用声音也可以震碎高脚杯。”随后,教师利用扬声器演示声音震碎高脚杯的实验。
在实验中,教师将高脚杯放置在扬声器前方,然后逐步调节扬声器的频率。当扬声器的频率与高脚杯的固有频率一致时,杯子开始产生明显的振动,最终在共振的作用下破碎。这个实验不仅生动直观,而且极具冲击力,可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5]。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震碎高脚杯的?”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这是由于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频率与高脚杯的固有频率相同,导致高脚杯产生共振,在共振状态下,振幅不断增大,最终导致杯子破碎,此现象正是受迫振动与共振的生动体现。
此引入可让学生逐步对“受迫振动与共振”产生更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共振现象的原理和应用,例如桥梁的共振现象、机械结构的共振设计等。
3.2 探究阻尼振动的特性
3.2.1 初探阻尼振动
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阻尼振动的特性,教师可设计出简单易行的实验。将一根弹簧竖直悬挂,下端与一个钢球连接,构成一个弹簧振子。将钢球从平衡位置向下拉一段距离后释放,使其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并让学生观察振动的情况。在实验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钢球的运动,并提出问题:“弹簧振子的振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钢球的振幅在逐渐减小,最终停止振动。这种现象就是阻尼振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的物理原理,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在理想条件下,如果没有任何外部阻力,弹簧振子将会进行简谐运动,其振动方程可以表示为:,其中,
是振子的位移,
是振幅,
是角频率,ϕ 是初相位。然而,在实际情况下,振动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阻力(如空气阻力、内部摩擦等)的影响,这些阻力会导致振动的能量逐渐损失,使得振幅逐渐减小,最终停止振动,此振动称为阻尼振动,其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
,其中β是阻尼系数,表示阻力的大小,
是阻尼后的角频率。在此实验中,学生可初步了解阻尼振动的特性,认识到简谐运动是理想条件下的运动,而实际中的振动系统往往受到阻力的影响,从而表现出阻尼振动的特征。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阻尼系数对振动的影响,例如阻尼系数越大,振幅衰减越快等,从而加深学生们对阻尼振动的理解。
3.2.2 结合图像分析阻尼振动特性
在进行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使用数据记录仪或手动测量方法,将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成图像,在本课中建议使用位移-时间图像和振幅衰减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教师可以将实验数据绘制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对于阻尼振动,位移-时间图像可展示出振幅逐渐减小的简谐波形:,振幅衰减图像:为更直观地展示振幅随时间的衰减情况,可以绘制振幅-时间图像,在图像中,振幅会随着时间呈指数衰减:
,通过分析图像,学生可清楚地看到阻尼振动的特性,即振幅随时间的指数衰减,而借助图像进行探究,还可帮助学生理解阻尼系数的作用:阻尼系数越大,振幅衰减越快,反之亦然。
3.3 探究受迫振动特性
3.3.1 探究驱动力频率与受迫振动频率的关系
在现实情况下,阻力的影响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为使振动维持下去,需要有外力不断作用在振动系统上,而由外力驱动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通过探究驱动力频率与受迫振动频率的关系,学生可更深入地理解受迫振动的特性,对此教师需设计出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准备:准备弹簧振子系统,并配备一个可以调节频率的外部驱动装置(例如一个电动机连接的偏心轮)。在弹簧振子上安装一个传感器,用于测量振动频率和振幅。
实验过程:
将弹簧振子系统悬挂好,并确保其可自由振动。
启动外部驱动装置,从较低的频率开始逐步增加驱动力的频率,记录每个频率下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观察并记录振动系统在不同驱动力频率下的响应情况。
问题引导:
在现实情况下,阻力的影响能否完全消除?怎样才能使振动维持下去?
振动在阻力的作用下会逐渐停止,外力对系统的作用又是什么?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当驱动力频率接近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的振幅会显著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共振,共振现象表明,驱动力频率与受迫振动频率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3.3.2 探究驱动力频率与受迫振动幅度的关系
为进一步探究驱动力频率与受迫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可设计出详细的实验,通过改变驱动力的频率,观察和记录受迫振动的幅度变化情况。
实验准备:
准备一个弹簧振子系统,并配备一个可调节频率的外部驱动装置(如电动机连接的偏心轮)。使用位移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记录振子在不同驱动力频率下的振幅。
实验步骤:固定好弹簧振子系统,并确保其可自由振动。启动外部驱动装置,从较低的频率开始逐步增加驱动力的频率,每次改变频率后记录振子的振幅。重复实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记录的振幅数据绘制成图,横轴表示驱动力频率,纵轴表示振动的振幅。通过图像分析,观察振幅随驱动力频率的变化趋势。
理论分析:在理论上,受迫振动的振幅 X 随驱动力频率 ω 的关系可以由以下公式描述:,根据此公式,可得出以下结论:当驱动力频率ω远离系统的固有频率 ω0时,振幅 X 较小。当驱动力频率ω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 ω0时,振幅 X 达到最大值,这就是共振现象。随着驱动力频率继续增加,振幅 X 再次减小。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分析,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受迫振动的振幅与驱动力频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在驱动力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振幅达到最大值,这验证了共振现象的存在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通过比较不同阻尼系数下的振幅变化,进一步理解阻尼对共振现象的影响,扎实掌握本节课知识。
结束语:综上,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精神,探究式教学可提高课堂趣味性、互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案例的实践表明,探究式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未来的物理教学应更多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吉.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3):93-95.
[2]周磊. “双主互动”探究模式下高中物理课堂授课分析[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2):41-43.
[3]赵照,张艳庆.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3(8):72-74.
[4]许姣妹.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3(22):129-132.
[5]马怀美.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104-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