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杭文文

聊城市东昌府区兴华路小学 252000

摘要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双重挑战。聚焦于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索如何通过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阅读认知图式,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素养。期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策略,共同解决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关键词

图式理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核心之一,揭示了人类如何在信息海洋中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来理解新知的奥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这一理论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构建个性化阅读体系的大门。深入剖析图式理论的内涵,探讨其如何助力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活、整合并创新认知图式,从而实现对文本从表面到深层的全面把握。

一、图式理论的相关概述

图式理论,根植于认知心理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信息处理与记忆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依赖已有的知识结构或“图式”来解读新信息,这些图式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涵盖了概念、规则、程序等多种元素。在阅读过程中,图式理论尤为关键,读者会不自觉地激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图式,以此为基础预测、验证、调整对文本的理解[1]。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还促进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图式理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高效、深入的阅读学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意义

(一)促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而图式理论的应用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图式理论,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框架,对文本信息进行主动筛选、加工和整合,从而构建起对文本内容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2]。这种基于图式的阅读过程,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准确理解细节信息,并能在阅读过程中灵活调整自己的理解框架,以适应文本的变化。因此,图式理论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信息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图式理论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预测、假设和验证,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通过运用图式理论,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来寻找答案或修正自己的图式。这种主动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成为有思想、有见地的未来公民。

(三)增强阅读兴趣和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大动力。图式理论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原因在于它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当学生运用图式理论成功理解了一篇课文或一个故事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同时,图式理论还鼓励学生将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阅读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路径

(一)以合适的图式达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首要路径是引导学生识别并选用合适的图式来解读文本。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所需的不同认知框架,并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激活相应的图式。合适的图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钥匙”,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迅速抓住文本的核心信息,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主旨[3]。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为更高层次的阅读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地理景观”图式,包括位置、景观、物产。通过地图定位西沙群岛,激活学生地理位置图式。再展示海底生物图片,结合课文描述,构建海底生物多样性图式。学生边读边想象,将文字与图片融合,形成直观印象。讨论“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夸张手法,强调鱼类丰富。此过程帮助学生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具体形象,促进对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正确理解,实现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以多维图式实现对文本的多维理解

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表面的解码,更是对文本所蕴含的多重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维图式的视角来审视文本。多维图式包括语言、内容、情感、文化等多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文本的丰富内涵。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出发,运用不同的图式来解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多重意义和价值。这种多维理解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灰雀》时,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多维图式:一是人物关系图式,理清列宁、小男孩与灰雀间的互动,展现情感纽带;二是情感变化图式,分析列宁的焦急与小男孩的成长,理解人物内心波动;三是环境描写图式,感受公园自然美景,体会环境对人物情感的微妙影响。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学生身临其境,多维度体验文本情感与内涵。此多维图式构建法,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提升了阅读感悟与情感认知能力。

(三)整合图式揭示文本隐含的信息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深度阅读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这些信息往往隐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读者通过整合多个图式来揭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整合不同的图式来挖掘文本的隐含信息。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还要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正意图。通过整合语言、内容、情感、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图式,学生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文本理解框架,从而揭示出文本中隐藏的宝藏。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海底世界》时,教师整合多图式揭示隐含信息:先构“生物多样性”图式,展海底丰富生物;再引“生态系统”图式,析生物间复杂关系;后融“科学探索”图式,激学生探索未知欲。学生领悟课文不仅绘海底美景,更颂科学探索精神。最后,小组合作绘“我心中的海底世界”,整合图式,展现个人理解与想象,深化对课文隐含信息的理解和感悟,实现知识内化与思维拓展的双重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图式理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它不仅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工具,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发阅读兴趣与动力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合适的图式、实现多维理解及整合隐含信息,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文本世界,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智慧。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国慧,吴萍.基于图式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4):110-112.

[2] 黄斐.阅读图式理论下阅读预测中"修正"的价值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2(35):63-65.

[3] 格桑才旦.巧用图式理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效率[J].智力,2023(19):8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