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阶段性评价工具的开发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黄婉萍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罗洞小学

摘要

学业质量标准能够反馈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所要达成的素养要求,为阶段性的教学评价的提供了依据。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阶段性评价工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考查班级在某一阶段的整体学习情况,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评价内容的设计和评价工具的开发,探究学业质量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业质量标准;阶段性评价;评价工具

正文


一、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设计评价内容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课程目,以及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学生通过小学语文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进行了整体刻画。在实施语文课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学习完成之后,及时反馈班级学习的整体情况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阶段性学习质量情况,并立足学生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水平情况,优化设计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内涵”中提及到:“学业质量是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因此,阶段性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和改进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么学。在设计评价内容是时,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情况、理解运用情况,以及对情感表达等三个方面。

此外,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设计评价内容时,也要关注语文教材中编写的特点,要树立“单元整体教学”的观念,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立足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任务,从而检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水平。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提问阅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提问意识和问题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内容的设计:大胆提问——多角度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这个评价任务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素养。因此,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立足教材,聚焦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性、具体化、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帮助更好地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

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分析如何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设计评价内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结合主题,教材编排的内容分别是《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等三精读课文《藏戏》略读课文、习作《家乡的风俗》和语文园地。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列举了“会写34个字,会写38个词语;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等教学要点。教完整个单元内容后,教师进行阶段性评价时,需要思考的内容是:学生提升了哪些语文要素;这一单元的教材在编写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获得了哪些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课文的文本特点,要明确在进行阶段性评价时,要重点关注本单元的内容包括:①探寻字里乾坤,在课堂上认真练习书写本课生字,向同学或者家长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②跟着作家寻民俗,把握主要内容,分清内容的主次;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③举办“我是传统文化代言人”发布会,选择一种自己家乡的风俗活动,抓住重点,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乡风俗,成为家乡的代言人。

二、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开发评价工具

(一)评价任务要嵌入情境性

国际教育评价变革在“以情境为载体”上达成了基本共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考试命题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因此,表现性评价任务需要以情境为载体,源自于学生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的真实需要。同时,表现性评价任务要聚焦课程的语文素养,关注语文学习对象和文学作品原本的情景架构。从学业质量标准中“情景”的类别来看,“日常生活类情境”是满足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跨学科学习类情境”是立足语文学习工具,关注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语言表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灵活地融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文学体验类情境”是关注学生在具体的、可视化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尝试使用文学性的创意来进行语言表达,注重参与当今社会的文化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在文学体验中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革命文化,以及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在阶段性评价工具的开发中,情境要与测试任务相匹配,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直接的联系性。在学习质量评价过程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如果脱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完成任务情境的积极性。这种没有实效性的“情境”只能被称为“背景式情境”。“背景式情境”,一方面会干扰学习能力薄弱学生在答题上的主动性和准确性,让他们对完成评价任务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跳过这些“背景式情境”而答题、解决问题,没有产生题目与任务的关联性。因此,设计阶段性评价工具时,要紧扣学业质量标准,把任务情境与学生评价紧密相连。创设的设计阶段性评价情境要成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关卡”或“障碍物”。下面,以学业质量评价的试卷为例,来分析情境化任务的设计的合理性。

【例1】四年级

“三月,李梦参加了知识闯关赛,在赛前准备过程中,她有不懂的问题就会请教老师,因为她懂得                  的道理。”句中应填入的是(    )。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题目中“三月,李梦参加了知识闯关赛,在赛前准备过程中,她有不懂的问题就会请教老师”是“情境”,属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情景,也是学生的真实需要。选择“李梦因为有不懂的问题而请教老师,说明她懂得了什么道理

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此题属于阅读与鉴赏类情境,能够承载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所反映的真实问题。此题考察学生在理解古代格言的含义基础上而进行实际运用,正确选项为A。选项B强调的是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选项C是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选项D是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这道题具有一定的理解性,要根据格言的意思,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才能准确作答,体现了语文语生活的关联性。同时,试题中的四句格言,均来自学生在教材中所学的内容,也体现了评价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的相联系。

【例2】四年级

五月,李梦参加了校运动会,下面是比赛中的一个场景,请据此完成练习。

①“砰”的一声枪响,4×100米接力赛开始了。②参赛队员们拼命往前跑,就像                                                                

③关键时刻,我们班第二棒运动员琳琳掉棒了,但她拾起接力棒奋起直追。

 

④最后,我们班第四棒运动员李梦竟然首先第一个冲过终点,获得了冠军。

1)请结合情境,把第②句话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2分)

2)第④句话有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2分)

3)尽管比赛取得了胜利,但琳琳仍在为自己的失误感到自责,李梦可以这样安慰她:“                                                         

                                                                    

此题为日常生活情境,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应图1中的“日常生活情境”的内涵。题目中的任务或问题侧重在以测试任务群的形式命名,以促进学生学习为评价工具开发的立足点,将学生代入其中的情景,引导学生经历“虚拟式实践——沉浸式思考——思维共建融合”的思维过程。这类型的情景任务设计,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教好教材,激发学生学好教材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评价任务要具有完整性

阶段性评价任务的完整性是指一个单元内或在学业质量评价试题内多个评价任务之间要具有完整性。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是存在于环境之中。个体是在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交融、联系,获得身体的不同经验。个体的认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因此,在设计评价任务时,教师要关注内容的完整性,包括设计作答的环境,提供完成任务的支架,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等。教师可以通过关联科技发展的视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图片或人物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整地设置评价任务的情境。任务指向极具完整性,让学生的身体在发散性、创新性中体验并获得感知,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五年级

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表达

综合性学习展示:好节目也要有好的宣传。一张完整的海报一般包括A.主题,B.宣传语,C.插图,D.活动时间和地点,E.主办单位。下边是2024年龙年元宵奇妙夜的宣传海报,请你把海报中已有要素的选项填写在相应的方框里,并在空白处将海报补充完整。

 

此题以图文的方式设计阶段性评价的任务,结合“元宵奇妙夜”的情景,通过完成“元宵奇妙夜”的海报制作的任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制作海报所具备的要素,题目情境丰富具体,具有完整性。由此可见,完整性的评级任务能够包含情境、任务、评价目标的三个要素,有机整合。这些评价任务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具有发展性。通过设置综合型、完整性的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景中充分带入具身性的评价活动之中,学生与评价环境产生交互的作用,积极投身在评价活动之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身心合一的评价效果。

(三)评价任务要体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阶段性评价任务要根据教学评一致性指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评价三者的结合。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与课程内容保持显性与隐性的联系,包括一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情况的一致性,即教学一致;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即教评一致;三是学生学习与教师评价的一致性,即学评一致。通过构建“教—学—评”的阶段性评价任务,有利于教师在学业质量评价上探索更多的变革与创新,推进语文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阶段性评价,能够有效地诊断班级在某一个学习阶段的整体学习情况,准确地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和要所达到的能力水平。阶段性评价工具是回顾、反思和改进今后教学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提供基础保障。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阶段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回答了评价内容的设计问题,开发了以“情境性、完整性、教—学—评”的一体化”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阶段性评价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致力于推动“教与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49,50.

[2]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余琴.转化学业质量  情景嵌入典型任务——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命题策略[J].《语文建设》(京),2023.11下.4-10.

[4]沈晓敏.情景化命题的内涵、价值及设计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2023.11.51-55.

[5]杨新颖.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阶段性评价工具的开发[J].《语文建设》(京),2023.8下.20-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