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数学故事;小学数学;应用价值;设计依据;实践方法
正文
引言: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知识内容过于枯燥,很难提起兴趣,为此,引入和数学知识点相关的数学故事,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索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目前,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工作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而合理运用数学故事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使学生不再惧怕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性,为后续数学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一、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学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其趣味性优势,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趣味性,这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更好地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学故事,能够营造活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同时也促使学生通过数学故事进一步活跃思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动机,增强学习效率[1]。可以说,数学故事的有效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究数学奥妙,从内心真正热爱数学,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催生学习动力,更好地促进数学学习。
(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作为教育核心,所以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有效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比如,教师利用一些益智小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进而对学生的大脑起到激发、活跃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为日后深度学习打好基础[2]。此外,很多数学故事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不仅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掌握更多数学问题思考方式与解题技巧,这对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感受理解数学文化
数学历史与数学故事等内容组成了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数学故事,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同时也深入体会诸多数学家们在研究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严谨、坚韧、大胆创新、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这些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一定激励作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情感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数学观。
二、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设计要求
(一)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活动目标
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确保数学故事的设计与应用符合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学会质疑,并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促使所学数学知识发挥效用。在具体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效融合教材规定的数学教学要素、课程标准,以此为依据确定数学故事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并立足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合理运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3]。
(二)依据学情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把握学生的学情是数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效用的重要举措。这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诉求、认知水平。此外,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学习重难点,并以此为关键点合理设计数学故事教学活动。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思维具有一定灵活性,可天马行空,但不具备抽象思维,所以,教师在选用数学故事材料时,要注意规避一些抽象难懂的故事,应当注重数学故事材料的可操作性,简化语言表述,确保学生可以理解故事内容。
(三)挖掘教材要素促进数学故事创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与教材内容相脱离。这就意味着教学故事的设计与应用要严格遵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保证一切都是以教学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各个要素的挖掘与运用也应如此。然而,由于不同教学要素所对应的教学内容有着较大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格外注重对教材要素的挖掘[4]。只有深入挖掘,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故事的创作。通过精心创作的数学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故事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数学知识,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理解难度,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故事启发下使小学生获得足够的学习动力。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数学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故事引导下产生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为后续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比如,在二年级数学《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计算“1+2+3+4+5+6=?”“2+2+2+2+2+2=?”两个算式,并观察不同点,借此使学生思考、探究,产生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而后引入《高斯的故事》,向学生讲述高斯七岁时,快速计算“:1+2+3+4+......+98+99+100=?”的故事。为使学生更好理解高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列举“1+2+3+4+5+6=?”这一题目让学生探究,学生通过用1+6=7,2+5=7,3+4=7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到7+7+7=21的计算结果。通过故事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高斯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也从故事中感受高斯在数学方面的乐于探究、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创新解题计算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更好提高创新能力[5]。
(二)组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分析能力
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应当发挥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对此,数学教师可以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故事内容后,在小组内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除了引入真实故事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创编数学故事,有效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专注于数学学习任务。
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时,应当引领学生推导计算公式,为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故事情境:邻居张阿姨养了若干只小鸡,并计划用篱笆在院内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鸡窝,已知长方形5米长,3米宽,问学生围成这一长方形鸡窝需要多长的篱笆?利用这一故事激发学生问题探究欲望,提高数学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进行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在组内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其探究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故事的描述,也可以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更加形象生动地强调周长计算知识,并掌握正确地表述计算过程各个步骤,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正确理解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延伸故事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的故事延伸,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巩固课堂知识,并获得一定升华,同时也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增强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比如,在《野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野营”,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分食物的难题》故事情境,并将学生按照8人一组设为一个野营小组,并分给学生10碗泡面、12根香蕉、9个苹果、14个橙子、11瓶水、18瓶饮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分发这些食物,并通过列式计算,确保最后的余数小于除数即可。通过延伸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具体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数据知识点,并学会调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更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而且此类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助于更好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反思实施多元化评价
总结反思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通过总结,可系统梳理所学内容,强化知识体系;而反思能让教师明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助力教学方法的改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问题,实现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评、生生评、学生自评等。多维度、多层面的帮助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获得更多学习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混合计算”教学中,为学生出示题目“25+10-8”,并引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红帽”故事,在去外婆家的路上,小红帽穿过森林看到地面上有25朵花,采完后又发现旁边还有10朵,小红帽将这些花朵送给了外婆8朵。让学生思考、计算她现在还剩的花朵个数,并在计算后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反思总结,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本节课的感想和收获。在此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自信心,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四、促进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应用的建议
(一)全面了解学生心理活动
为保证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教师在选择或者创编故事中应当全面了解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阅读水平等,确保故事符合学生特点。此外,还要优先考虑选用情节丰富、富含哲理,但内容表述简单的数学故事,确保将适宜的故事融入到导入、课中、课后等各环节。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只有具备足够的兴趣,才能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这就需要遵循“求真知”原则,合理利用数学故事,并按照新课程观念与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反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6]。
(二)提高故事收集与创作能力
教师务必要强化自身对于数学故事的收集与创作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深入挖掘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故事资源。无论是经典的数学故事,还是一些鲜为人知但充满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故事,都应纳入收集范围。而且,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还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这些故事进行巧妙地改编和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数学故事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只有如此,这些数学故事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创设多样情境呈现数学故事
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故事呈现水平。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演绎故事角色过程中,深入理解并感受故事中的情节、数学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数学故事,提高故事呈现的生动性、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发散思维,探究数学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入探讨数学故事所蕴含的奥秘。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能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充分地调动起数学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成主动参与者、实践者,亲身探索数学的奇妙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引用数学故事,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数学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学生理解感受数学文化,同时也更好地促进数学素养的形成,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崇冲.如何用数学故事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评《课本上读不到的数学故事》[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10):116-117.
[2]陈碧玲.数学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1,23(57):257-258.
[3]吴春梅.学趣味数学享数学之美——浅谈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12(10):190-191.
[4]熊先琴.数学史视角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路径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1.
[5]阮毅华.有关指导小学生阅读“数学故事”的尝试及研究[J].求知导刊,2020,34(35):153-154.
[6]丁兆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3(05):296-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