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优化思维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学英

韶山学校小学部 湖南 湘潭 411300

摘要

在现如今的社会上,思维能力已然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但是,很多小学教师却忽略了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造成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正确加以解决。所以,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优化思维势在必行。为此,本文研究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优化思维的重要性,并针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优化学生数学思维。


关键词

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优化思维

正文


新的时代优化思维已经发展了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核心动力。优化思维指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跳出原本的框架,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再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值形成思维的关键阶段,而课堂又是培养未来接班人主阵营于是,小学教师要肩负培养学生优化数学思维的重并致力于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1]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优化思维的重要性

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学科本就存在抽象性、逻辑性特征人教版高年级数学课本里面,涉及众多的抽象数学知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具象化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抽象的问题,让其真实地体会数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应用价值燃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就要把握住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并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再以此来助力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效率、数学核心素养[2]

促进学生提升认知水平、实现个人发展

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只能从较浅的层次认知事物,无法透过现象洞悉事物本质所在进而势必还会影响学生个人发展乃至当今社会进步。高年级学生正值形成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调整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优化思维可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不同的小学生往往在学习能力、所处家庭环境上不尽一样,加数学学科还极具逻辑性,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就极易遇到问题,造成他们经常混淆概念知识甚至产生错误的认知。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小学教师未能正确看待以上问题,仅仅根据课本内容展开教学活动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于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又可以进步飞快。此外,还有部分成绩在中等的学生在解题中难以掌握技巧,造成在学习数学中浪费掉不必要的时间,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失去原本信心。在以上数学教学模式下,势必就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以至于让其无法都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优化思维对策

(一)结合思维导图,调动浓厚学习兴趣

平时的数学教学小学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可以达到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导图出示教学目标方向,可以促使学生有目标地展开学习活动让其饶有兴致地学习课本材料,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优化思维[4]

如,在学习教师就可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阅读一下某冬天北方的一天气预报数据并通过课件将以上这些数字加以展示教师面向学生进一步设:同学们,认识这些数可以读出来吗?在这种方式下,便吸引学生质疑,让其萌发出浓厚的探究兴趣。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通过课件展示出学生零零散散的思路灵感,并促进他们结合思维导图构建起一个完成知识网络体系,让其可以全面地了解单元的学习目标方向,从而强化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二)从多维度引导思考,鼓励发散思维

在学习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中,小学生需要具备足够强的逻辑思维、计算能力,但是却并非是指一定要引进题海战术,促使小学生从不断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娴熟掌握数学知识点。在这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势必会十分疲惫,甚至还会出现厌学情绪,造成他们不再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所以,教师就要从多维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优化思维,让其形成足够强的创造性、发散思维,促使他们可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进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的逻辑运算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广度,让其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5]

比如,在学习“简易方程”中,教师就可结合典型的路程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知 MN 这两辆汽车,同时从 AB 两地开始出发,并一起相向运动,然后,在 3 个小时以后,这两辆车相遇了。假如,MN 汽车的行驶速度依次为 60 千米 / 小时、50 千米 / 小时,试问 AB 这两地究竟相距多少千米?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班上的学生纷纷开始列方程解答以上问题:法一:设 AB 两地相距X千米,考虑到MN 这两辆汽车同时相向出发,因此,除以相遇时间就可算得这两车行驶速度的和。所以,学生列出了:X ÷3 60 50这一方程,并算出X= 330。法二:一些学生还从另一个视角建立起方程关系,先算一算 M 车行驶的总路程,然后,N 车势必就行驶完余下的路程,然后再设 AB 相距X千米,并列出:X- 60×3 50×3这一方程,并算出X=330。以上学生从多维角度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训练数学语言阅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当学生解答数学题目之前,往往需要先真正读懂题目信息,完全理清逻辑关系,方才可以正确解题。所以说,学生读题的过程也是他们整理解题思路的过程。鉴于小学数学题中通常都考查的是学生思维的完备性、条理性,所以,教师就要给予数学语言细节应有的重视。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乘法”中,教师就可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计算“15.8×6= ?”。对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小数位、个位、十位分别乘以6 ,并得出各自的答案,再逐一相加,并从旁提醒学生要注意小数点对齐与否。从以上这一逻辑计算推导中,就可以促进学生从阅读、分解计算中,逐步计算得到最后的结果,在训练学生数学语言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展开生活化实践教学,具体化呈现抽象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生活实践中数学知识被应用得更加广泛。在实际的生活中,数学问题十分常见,所以,数学学习也极具实践性特征,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便要积极展开生活化实践教学。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效沟通交流,并一起互换意见,及时分享学习成果,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高效学习、探索知识。而在成立学习小组时,教师还要视学生的情况来组合,让其优势互补、一起互促发展。这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就能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纠正,从而形成优化思维。同时,教师还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进一步训练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并让其通过具体化的形式来呈现抽象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比”中,教师就可安排学生自主解决以下问题:小华到超市用 100 元独立购物,在结账时一共花掉 56.3 元,然后回家后父亲又让其用余下的钱再到楼下一个小超市买回一盒价值 25 元的香烟,但当他上交给父亲剩下的钱时,父亲却发现这一次找回来一张 20 元的假币,便到找这个小超市和老板理论,并且还换回了这张假币,而且老板还赠予了 5 元零食,假如零食购入成本为 3 元。试问,小华总共有赚多少元钱?同学们,会用“比”的知识,算一算小华赚的钱和老板损失的比,可以判断出等同吗?在生活中,其实不乏这样的案例,教师结合生活细节展开教学,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其从具体化呈现抽象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中重拾信心,并促使其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训练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优化思维至关重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情出发,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优化思维,让其增强思考能力,树立问题意识,提升核心素养,并帮助他们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好,进而促进学生尽快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秦敬磊. 试论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J]. 试题与研究, 2024, (16): 171-173.

[2]令狐周勇. 新课标下的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 [J]. 家长, 2024, (14): 22-24.

[3]王爱英.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 (05): 57-59.

[4]郝高峰. “笔尖”盛开思维花——小学高年级“笔尖”数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4, (Z1): 6-7+2.

[5]姚秀莉.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维的渗透 [J]. 家长, 2024, (04): 70-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