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合途径及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婧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清塘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

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融合古人对天文学与气象学的深刻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教育中有效融入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策略,特别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相结合。根据幼儿发展阶段与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使幼儿深入理解并珍视这一文化遗产。通过这些活动,期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给相关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带来必要帮助。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合措施

正文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个节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幼儿教育的重要阶段,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通过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融入幼儿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教师正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并学习到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一、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知识结合的意义

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幼儿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新窗口,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幼儿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珍贵,萌发出对劳动的深厚敬意与热爱之情。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幼儿能更直观地了解农耕文化丰富内涵,感受到春耕秋收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家庭与集体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将助力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角色与责任。

劳动教育对于塑造幼儿的吃苦耐劳品质具有显著作用。劳动过程中,幼儿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和坚韧品质。通过劳动,幼儿也能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劳动教育还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自我认同感,劳动中,幼儿会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将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劳动教育还能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集体劳动中,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协作、沟通,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还锻炼了他们的领导能力,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幼儿劳动主体性缺失

深入分析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现状,发现幼儿的劳动主体性缺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教育活动主要由教师主导,未能切实考虑和响应幼儿内在的兴趣和真实需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抑制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削弱他们对劳动的热情与兴趣,从长远来看,阻碍了劳动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尽管劳动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地位和价值往往被低估甚至忽视,多数幼儿园缺乏系统、全面的劳动教育规划,很少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中。教育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忽视劳动教育在个人服务、集体协作以及家庭、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融合与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三、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一)多样化的传统节气种植体验

二十四节气这一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时令指南,为农耕活动提供了精确的时间参考,同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托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种植活动,如指导幼儿种植多样化的花草和瓜果。此类活动能帮幼儿直观感知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髓,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和激发思考习惯,全面促进幼儿素养的提升。

当幼儿对二十四节气有基础认识后,特别是在清明或谷雨这样的关键节气,教师可以在园区内规划出一片区域,开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中,幼儿将有机会亲手栽种瓜果和花草,深入体验农耕的乐趣,劳作过程中,教师应细致组织,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翻土、播种、灌溉等各个步骤中。教师还需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萌芽到盛放,再到结果,每一步都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珍贵机遇,通过周期性的灌溉、施肥和除虫等活动,使幼儿能够深刻领会劳动的价值,亲身感受生命成长的奥妙,从中获得满足与成就。这类活动能够加深幼儿对劳动的热爱,塑造良好的劳动习惯,让他们真切理解到粮食的珍贵,学会珍惜,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方式,既创新又深刻,对于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具有显著效果。

(二)传统节气时令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资源,对于幼儿教育而言,这些节气代表着自然界的律动,更隐藏着无数寓教于乐的游戏机会,从立春的插花艺术到谷雨的昆虫探索,每个节气都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视角。

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节气特色,通过融入劳动体验的方式,设计出与幼儿年龄层次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实际操作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深化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培养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实施这些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结合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使节气游戏更具地方色彩与生活气息,立夏时节,可引导幼儿参与当地的时令山珍采摘活动,能让幼儿亲身体验立夏的劳作乐趣,加深对节气文化的理解。

教师还可根据节气的特点,创造性开发新的游戏项目,比如寒露时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落叶的捡拾与秋叶贴画的制作,让幼儿亲身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通过富有创意以及实践性的节气游戏活动,幼儿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直观了解以及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劳动过程中,幼儿也能逐渐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与环保意识。

(三)师幼共同创设节气环境,营造节日氛围

校园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学习成长过程中,环境创设尤为重要,其中包括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两个方面。显性环境主要指的是幼儿可以直接观察和互动的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教学材料的提供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共同设计并布置教室的墙面,将幼儿制作的节气主题作品展示在教室的显眼位置。为更直观地感受四季的更替,可以在阳台区域打造一个“二十四节气体验区”,通过种植季节性植物、设置温度计等方式,让幼儿亲身感受节气的变化。

隐性环境则是指那些不易察觉,但对幼儿学习心理有着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创设隐性环境时,教师应注重营造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氛围。通过讲述节气故事、播放节气歌曲等方式,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组织幼儿参与包粽子、划龙舟等民俗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显性与隐性环境相结合的创设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在劳动中增强幼儿与传统文化的互动能力

培养幼儿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有效途径,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幼儿教育意义重大,有助于增进幼儿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和热爱本土艺术文化,培养出强烈的归属感。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是连接幼儿与民间文化的重要桥梁,通过让幼儿参与陶艺制作,他们能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陶艺的魅力,与陶艺文化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与民族的自豪感。将节气文化巧妙地融入幼儿的日常劳动体验中,也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法,立秋时节,组织孩子们一起制作花灯、编织草绳、扎制稻草人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极大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五)挖掘一日生活中劳动教育因素

幼儿一日生活中,劳动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尤其当这些活动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相结合时,更能显现其深厚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应精心融合二十四节气的独特元素,深入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素材,为幼儿构建既亲切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空间,有效激发幼儿生活体验,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劳动的热情与自发性。

举夏至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自己影子的变化,此活动能帮幼儿探索影子、太阳及节气间的相互关联,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塑造科学思维方式。此教育方式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韵味,实现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结束语:

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有机地融入幼儿园课程,是教育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教师需精心挖掘节气文化的深层资源,将其自然地嵌入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通过结合地域和园所特色,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多样化、内容饱满的节气课程,以此培育幼儿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深化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这样的课程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在无形中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慧莹,邹新宇.项目化学习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以二十四节气为例[J].天津教育,2023(23):177-179.

[2]李林燕,孙敏. 幼儿园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结合对策[J]. 天津教育(上旬刊),2022(9):150-152.

[3]郎佳璐,沈明泓.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教育价值与实施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2(9):91-93.

[4]王梅,高靓. 美在自然乐在童心 ——依托自然资源的"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探索[J]. 家教世界,2023(7):24-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