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革命文化教学路径探究——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文化信仰
正文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在实践中形成,同样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传承、融合、发展、创新作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标识。”[1]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却能历久弥新,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变革力。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便以开天辟地之势,带领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革命,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政治理论和制度,完善我们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逐步完成了一系列文化价值的构建,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及其重要的内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2],面对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增强其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一课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为例,探究革命文化的教学路径:一方面融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认同革命文化的价值,再由当今的中国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发生巨变的原因,引导学生增强革命文化自信,最后再延申到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定学生的革命文化信仰,最终落实核心素养,达成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融入革命文化史料,强化革命文化认同
教学片段1: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中国GDP动态增长图“,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巨大变化,在同学们惊叹于祖国势如破竹的发展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的经济从什么时候开始了高速发展?
学生1:1981年之后
教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8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了吗?
学生2:因为改革开放。
教师:说的很好。那同学们知道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吗?
学生们: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探索实践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在这一环节,教师利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感受大国崛起的复兴之路,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理解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初步感受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成果。为后续教学目标中的革命文化认同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
教学片段2:教师展示视频《中国共产党追求强国富民的历程》,并提出问题:
教师:在这段视频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哪几次革命?
学生1:有两次,分别是建国前和建国后。
教师:可以具体一点说有哪些革命吗?
学生2:有三次,建国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探索强国富民的道路上总共进行了三次大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那大家知道这三次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吗?接下来请各小组分任务合作探究,与小组成员一起通过查阅历史课本等资料,探讨这三次大的社会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并分别上来展示分享。
历史往往是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搜索、整理、归纳、总结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程,感受党探究改革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意义,感受党伟大的革命精神,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就是不断革命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从而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认同革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二、聚焦当今中国发展,增强革命文化自信
教学片段3:教师播放视频《中国一分钟》,并提出问题:视频中的每个“一分钟”反映了当今中国哪个方面的发展成就?
学生1:1分钟GDP,1分钟的进出口额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发展成就。
学生2:北斗卫星1分钟被访问的数量、1分钟复兴号的速度体现了科技方面的发展成就。
学生3:1分钟的出游人数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4:1分钟减少的碳排放和植树造林的数量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
学生5:1分钟55名外国人来到中国领略华夏文化反映了国家文化方面的发展。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棒。那大家知道中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有那些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改革开放。
教师:改革开放不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唯一原因,但是确实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大家知道改革开放是如何促进中国发展的吗?哪位同学可以用你们所学的历史课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1:首先改革开放改革了我国的经济制度,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刺激了经济的活力。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棒。但是改革可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制度方面哦,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们的生活实际举一些国家在各个方面改革的例子呢?
学生2:教育改革“双减”、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属于政治。
学生3:还有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节假日是文化方面的改革。
学生4:要求关闭那些高污染企业应该属于环境。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棒,不光是改革开放之后,其实继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的革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这是中国不断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在变局中谋求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永葆生命力的关键一招。因此习总书记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同学们明白改革对我国的巨大意义了吗?
在此环节,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当今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成就,体验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剖析取得如此成就的深层次的原因,理解改革是中国高速发展乃至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从而在认同革命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坚定革命文化自信。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培养批判思维的种子,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实现育人目标。
三、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坚定革命文化信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形成的理论知识需要放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去践行,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在实践中升华情感,在实践中根植文化和价值观。因此,要将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上升为坚定的革命文化信仰,需要通过丰富而深刻的课后社会实践活动来助力。
本节课结束之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化实践活动。一是通过集体观看《长津湖》等战争时期的优秀影片,引导学生致敬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二是利用“韦拔群革命烈士纪念碑”、“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馆”等本土革命文化标志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领略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感受文化信仰的伟大力量;三是在学校的音乐节中表演红色歌曲合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情感、继承先辈们革命意志,立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坚守初心,不断奋进,不断创新,将伟大的革命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精神信念,激励自己奋勇前行。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不断研究教材内容,适
时的将文化认同的教育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方面。探索出更有效、更走心的“文化认同”教学路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J].红旗文稿,2016(17):13-14
[2]任炜,在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中增强文化认同[J].红旗文稿,2022(15):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