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途径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有效途径
正文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情境教学,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情境引入其中,以典型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入具备相应情感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得到更加良好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也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智力和情感状态的发展。情境教学法往往需要依托于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形象,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
而将情境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也可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新知识学习建设良好的桥梁,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遵循情境教学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要保障历史学科特性得到充分体现,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历史场景,复现真实的历史环境,才能达到情境教学法应用的预期目标。
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主要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保障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体现,而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历史课堂中,必须要尊重历史客观事实,不能出现虚构历史事件的问题,要以情境创设尽可能复现真实的历史情况,揭示历史规律,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有着更加正确的认知。其次,要遵循启发性原则,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历史知识,不能以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历史结论,而是要启发学生以所学知识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主动性,才能达到情境教学法应有的总体要求。教师也要充分把握情境教学的尺度,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较为复杂,要有所取舍的创设教学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情境创设,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图片教学情境
图片是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有着可视性较强,便于理解,能够有效传达信息的特点。图片有着较强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其动态化的特点也将弥补文字和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图片也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历史图片类型较为丰富,包含了人物图片、文物图片、遗址图片、历史地图等等,这也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历史共鸣,提升历史感受直观性的关键所在。
比如说在学到《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这一课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农业工具、手工业工具的变化,对劳作方式的发展,不同领域生产工具的革新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本堂课程有着时间跨度较大、知识面较为广泛的特点,这也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主要的学习内容难以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而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可以创设图片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我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相关藏品,让学生以图片的形式体会到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主要材质,对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农业用具产生全面的了解。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出示铁犁牛耕发展历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说明了怎样的问题。教师要按照时间顺序,为学生呈现出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使学生的时空观念得到全面形成。比如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农业庄园式劳作的图片,要求学生以图片为依托,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说说农业庄园式劳作有着怎样的特点和表现。
图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直接对历史加以感受,将抽象化的文字和内容转换成为直观形象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效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热情的调动,为高中历史教学高质量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影视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材料的兴趣,强化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求知意识和历史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影视资源进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历史氛围,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重现历史本来的面貌,将复杂的历史场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目标[2]。
以《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加以综合分析,以时间轴和历史地图,总结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而教师也可以将《辛亥革命》相关的影视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将学生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中,体会辛亥革命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民族复兴起到的深远影响。教师也可以着重为学生展示黄花岗起义的影视作品,体会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正是无数革命志士的探索和牺牲,才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复兴的步伐,铸就了今天的辉煌盛世。
通过影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最大程度体会历史的厚重感,以历史影视资料声情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在脑海中刻画更加鲜活直观的历史形象,从而使学生对历史有着更加感性的认识。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对于高中生而言,能够引发其思考的核心就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产生疑问,学生也将会带着疑问去学习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也符合知识建构的规律。高中生的课堂注意力虽然有所提升,然而依然无法全面集中在历史知识之上,而教师则可以适度的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为学生提出层层递进的启发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确保学生注意力得到提升。
举例而言,在学到《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课时,这堂课程承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包含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和产生的影响等诸多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可以提出,为什么工业革命会爆发在英国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教师展示工业革命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之后,教师也可以抛出工业革命从哪个行业开始的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棉纺织业成为了工业革命开始的第一个行业。而在讲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时,教师也可以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成果,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并要求学生从生产力、生产组织、生产管理方式等多种角度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通过这种问题情境创设模式,学生也将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的探索方法,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探寻历史问题的答案,不仅能起到强化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打破思维定势,强化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知识迁移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高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要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而这也就要求了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比如说在学到《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这一课时,这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对食物生产现代化加以了解,明确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情况,对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农业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作为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哪些食物,这些食物的生产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情况,要求学生思考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对自身实际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里有着哪些食物储藏的方法与设备。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热情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四)创设实践教学情境
人类的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学生所学知识正确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得到全面强化,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多种知识的应用方法,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保障学生思维空间的全面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等,要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民党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探究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和文献资料阅读的方式,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同时根据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中呈现出的英雄事迹,将其改变成一幕适合在班级中表演的舞台剧,让学生在历史角色的演绎过程中,切身体会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感悟历史人物的情感,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刺激,为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全面激发,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效力,而在本文中也提出了图片情境创设、影视情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金玉. 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实践研究[J]. 成才之路,2016(31):97.
[2]王中杰. 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解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7):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