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声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案例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语言能力;全面发展
正文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下,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在教学中,阅读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朗读训练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使他们走进作者内心,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文本理解能力,以及想象力的提升有着一定促进作用。为了让书生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不断提高学生朗读技能,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找出行之有效的朗读训练方式,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此全面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语言感知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学生们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文字的韵律美、文本内容的情感美,并且不同的文本内容包含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能让学生形成多种情感体验。这种富有层次性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会指导学生正确发音,使他们的普通话变得更加标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一定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认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在学生们朗读文本时,他们需要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转化为真实的声音,这是语言输出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在哪个部分需要停顿?在哪里需要注意语调变化等,他们会全身心沉浸于文本所描绘的场景中,站在作者的视角感受文字,理解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认知,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断提高朗读技巧,享受朗读之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案例分析
(一)情感朗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朗读并非简单的口头读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真挚的情感。当学生在朗读一篇课文时,他们如果掌握情感朗读法,便能有效地深入课文内容,在读的氛围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朗读”的方式将这部分内容呈现出来。所以,在锻炼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感朗读法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将个人情感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在语言与情感的共鸣中进行朗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全身心沉浸于文本内容,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站在作者或读者角度表达情感,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情感朗读法,能使学生打破传统朗读的桎梏,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感情地朗读。
案例一: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作为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内容细腻、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穷苦,流露出作者对于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也体现出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恶。
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方式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的经历、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同情心以及对当前美好生活的珍惜,教师在课前可与学生进行互动。如:“同学们,你们阅读过《安徒生童话》吗?”学生答道:“我看过!”教师:“那么你们一定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吧,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整篇课文!”以此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本篇课文的生字新词,梳理课文的段落结构,以此避免学生在朗读时因为生字新词而导致停顿,影响学生的情感抒发。在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冬天的除夕夜你们会干什么呢?是不是都会在家里烤火炉、吃零食、与家长玩耍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是的。”教师说:“文中的小女孩却要在大年夜这一天出去卖火柴,而本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这一个场景。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需要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呢?”此时,学生们会说:“我认为我们的语速一定要缓慢,体现出天气的寒冷,以及小女孩在大街上慢慢走着。”教师在表扬学生后,可以说:“看来你们都能体会小女孩的心情与处境,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先略读整段话,了解整段话所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思考小女孩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卖火柴,再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会不会更好呢?”
在对话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段落进行朗读,并注意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当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还可以进行针对性指导,比如学生朗读到“有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小女孩说。”时,教师:“我发现有部分同学朗读时声音比较大,这是好事,证明他投入了感情。但在朗读这一篇课文时,我们要注意小女孩的处境、语气。注意看这句话,‘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结合小女孩的处境,很冷、很饿,她的声音应该是微弱的。所以同学们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时,也要降低声调,从小女孩的视角说出这一句话。”
又比如有的学生朗读“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这一自然段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语调没有任何起伏,节奏在一条直线上,没有波动。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不妨想象一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你因为没带钥匙被锁在屋外,在又困又饿的时候,邻居打开了门给你了一点零食,还邀请你到他们家里去取暖,慢慢等父母下班回来。此时,你的心情会怎么变化?”学生会说:“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一样,我的邻居是好人啊!”教师说:“那么我们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她在又冷又饿的时候,点燃火柴时看见桌子上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还看见一只烤鹅朝她走来,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像看到的希望一样?那我们在朗读时该如何表达这一种情感呢?”以此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可以稍微快一点、声音可以稍微提高一点,像看到了惊喜一样。
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参与。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朗读法开展朗读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与故事的主人公互动,感受她们所处的环境,从而有效地通过朗读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二)角色扮演朗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朗读训练结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朗读活动,理解故事内容、走进故事角色内心,体验角色的形象、情绪,以及情感变化,从而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案例二: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这篇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三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课文主题“将相和”的进一步诠释。
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本文的生字新词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在朗读前先解决这一类基础问题,确保学生能在朗读活动中更加流畅且完整地进行朗读。在朗读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默读的形式了解整篇课文,说出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误会、冲突以及最终是如何和解的。这些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能让他们提前了解故事的内容,也为后期角色扮演朗读训练做铺垫。
在朗读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学生们呈现“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根据默读时的学习,在视觉观感上对两个角色形成第一印象,使他们在后期进行角色扮演时,能带着角色形象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示:“在这一篇课文中,有许多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也有很多对话,你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便于后期进行角色扮演。”当学生听到“角色扮演”之后,兴趣大增,边朗读边划线,并将廉颇、蔺相如说的话整理出来。
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则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旁白组”“蔺相如组”“廉颇组”,要求三个不同的小组要仔细分析出课文中朗读的部分,并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如旁白组可以分析“秦王”“赵王”身上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蔺相如组与廉颇组要分析两个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动作、神态。
在学生们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他们互动,如:“同学们,你们现在是蔺相如组,一定要在朗读时体现出蔺相如身上的机智、从容。廉颇组的学生则需要注重廉颇的直率、悔改之意。只有带着这样的情绪去朗读,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
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朗读活动,可以使朗读训练变得更加有趣,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使朗读更加生动和真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朗读时的不足以及兴趣爱好运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方式优化朗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其中,在朗读中理解故事、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视角,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惠.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语文新读写, 2021(17):42-44.
[2] 邹俊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课外语文, 2020(4):2.
[3] 黄群.让书声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案例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19(2):1.
[4] 陈建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研究[J].格言, 2022(2):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