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小娣

天水市第一中学 邮编:741000

摘要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缩短校外线上培训时间。这就要求物理实验教学需要从新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本研究围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在“双减”背景下进行探究,首先,借助文献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等方法,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法的含义和重要性,明确了生活化教学法与“双减”政策的关系;其次,进行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活化策略应用现状的分析,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角度进行;然后,根据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生活化策略,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内容与题目等;最后,通过对策略实施效果的考察验证了其效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活化策略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学习成绩,有利于实现“双减”目标。希望这些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普及和应用,为“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教学改革;学习成绩提高;

正文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目标是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缩短校外线上培训时间。这一政策背景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动直观的实验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在减少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就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的迫切问题。 生活化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通过将日常生活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得到应用与发展,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效价。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更能为教师们提供具体实践的策略和路径,从而实现教育部“双减”政策的目标。

 

1、“双减”政策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1.1 “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和实施目标

“双减”政策全称为“双减”政策,即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是中国教育部在近几年推行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措施[1]。提出这一政策的背景主要包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业压力大、甚至出现了课外培训市场无序发展的现象。孩子们为了追求更高的考试成绩,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培训,家庭经济负担也相应增加。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教育部提出了“双减”政策,以期通过这一措施来改变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双减”政策的实施目标明确,旨在通过减少学校作业总量和控制课外辅导时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体目标包括:严格控制书面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也有明确规定;初中阶段作业总量也需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还要求培训机构不再对学生进行学科类超前教育和超量课外辅导,规范培训市场,减轻学生在校外的学习负担。

重点在于通过优化校内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课堂内能够学有所获,不需要通过大量课外补习来提高成绩。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育者和学生本身提出了更多的期望,期望他们能够从压缩的学习时间中获得更多非学术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内的高效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双减”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1.2 “双减”政策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双减”政策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深远影响和显著挑战。政策实施减少了学生课业负担并缩短了校外培训时间,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生活化教学法正是适应这一需求的策略,通过将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物理概念,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化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2]。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且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支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均受到考验,传统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方式是否适应新的教学需求仍待验证。这些挑战要求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共同努力,为“双减”政策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探索出更有效的实践路径。

1.3 生活化教学法在“双减”政策下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生活化教学法在“双减”政策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3]。生活化教学法使物理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动力。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材料引入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减少课堂和课外辅导的重复性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还能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目标,减轻学生负担。生活化教学法不仅让物理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全面素质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理论分析和应用现状

2.1 生活化策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意义

生活化策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意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在物理教育领域,生活化教学法是联系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理论上,生活化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来实现知识的内化。根据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能够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物理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有意义的经验累积[4]

实践意义上,生活化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契合“双减”政策的目标。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物理实验项目,如利用家用电子器材进行电学实验,或通过观察身边的运动现象来解释力学概念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究,从而减少对枯燥习题的依赖,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生活化策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为“双减”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有效路径。

2.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活化策略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活化策略的应用现状显示,虽有部分教师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在教材内容上,以理论和公式为主,缺少生活化相关的实验设计,教学素材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性不强;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应用生活化策略的动力与能力,部分教师虽然尝试生活化教学,但因缺乏系统培训和支持,应用效果不佳;在课堂实践中,生活化实验的时间和实践机会有限,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足,且部分实验难以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生活化策略的推广。综合来看,生活化策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有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包括教材设计、教师培训和课堂实施等方面。

2.3 从教材,教师及课堂三个角度对生活化策略的运用进行考察

教材角度,初中物理教材在编写中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与呈现,但实际应用中存在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抽象问题,需增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验内容与案例。

教师角度,部分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对教材依赖性强、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培训,增强教师设计和实施生活化实验的能力。

课堂角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上仍需优化,确保生活化实验能够高效实施并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3、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施效果

3.1 基于日常生活的物理实验设计和实施策略

“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了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基于日常生活设计物理实验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和材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材料可以用于物理实验设计。例如,利用流水可以设计流体力学实验,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通过使用自行车轮胎和打气筒,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使用家中的电器如电风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熟悉和有趣。

设计实验时需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实验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注重安全性和简便性。教师在实验设计中需注重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5]

利用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和情境,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物理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更好地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

3.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活化策略的具体应用和实施效果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活化策略的具体应用能够有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教学更加直观和生动。借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材料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电磁现象、力学现象、水的浮力等,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杠杆原理时,可以通过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扳手、剪刀等,来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杠杆原理的应用。再如,利用家庭电路中的简单元器件设计简单的电路实验,也是将生活化策略融入物理教学的有效方式。

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题目,如测量家用电器的功率、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等,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研究发现,这些生活化策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物理成绩和综合素养,实现了“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目标。

3.3 生活化策略对“双减”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分析

研究显示,生活化策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双减”目标的实现。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材料引入课堂实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数据表明,采用生活化策略后,学生的物理成绩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通过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内容和题目,学生在课外也能主动应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减轻了课业负担,优化了学习效果。整体来看,生活化策略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还在“双减”政策下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结束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应用和效价。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法的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我们理解了其在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上的重要性。实地调研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对比分析生活化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再次证明了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稳定并提高学习成绩上的显著作用。尽管如此,我们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也存在其局限性。比如,生活化实验研发和组织实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等,并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能通过生活化实验来直观呈现,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展望未来,“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活化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对生活化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深度探索和广度拓展。同时,基于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指导准确性,提升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方向。希望本研究能对“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一些启示,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冯延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3):90-91.

[2]吴永青.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1):70-71.

[3]蒋建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的优化[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02):86-88.

[4]董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7):110-112.

[5]顾明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09):144-144.

 

 


...


阅读全文